利用花粉资料定量恢复古植被景观和土地利用状况是孢粉学家追寻的目标。尽管ERV模型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是目前定量认识花粉与植被的关系、花粉产量和花粉沉积最好的物理学模型。ERV模型需要进行花粉产量估算,欧洲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花粉产量不能直接应用到另一个地区。因此,利用ERV模型定量恢复我国古植被景观和土地利用情况,必须估算我国不同植被类型的花粉产量和花粉源范围,还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本研究试图通过我国不同草原类型及不同放牧强度下表土花粉分析和植被调查,改进ERV模型,估算草原区主要植物类型的花粉产量和花粉源范围,探讨不同草原类型及不同放牧强度下主要植物类型花粉产量的差异,寻找利用花粉辨识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范围和强度的指标,并尝试利用花粉产量和花粉源范围定量恢复典型地区历史时期古植被景观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Reliable pollen productivitys;Pollen source area;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Typical steppe;Meadow steppe
定量重建古植被变化为正确认识全球土地覆被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利用化石花粉资料进行景观重建为模拟古植被变化提供了可能,而古植被景观重建需要进行花粉源范围和花粉产量的估算。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植被调查和花粉数据,我们将花粉源范围定义为广义花粉源范围和相关花粉源范围前者表示输入沉积盆地花粉的来源范围,即沉积盆地主要花粉类型含量随距离增加不再明显上升的距离;后者表示与沉积盆地花粉相关最密切的植被范围,即沉积盆地花粉类型与周围植被对应关系无明显提升的距离。花粉粒大小和沉积盆地的大小对广义花粉源范围和相关花粉源范围都有明显影响;风速也直接影响广义花粉源范围的大小,但对相关花粉源范围作用不明显。沉积盆地花粉组合由当地花粉、区域花粉和区域外花粉3部分组成,其含量分别占花粉组合的30%~45%,25%~60%和10%~30%。 通过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和草甸草原区60个样点的现代花粉数据和植被调查数据,研究估算了不同草原区常见花粉类型的相对花粉产量及其相关花粉源范围。内蒙古不同草原区常见花粉类型的相关花粉源范围均为1000 m(以表土样品取样范围为沉积盆地半径,0.5 m)左右。但受区域植被组成、禾本科各属种间花粉产量、人类活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不同草原区花粉产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区的榆属、蒿属、十字花科、藜科、唐松草属植物花粉产量较高,而菊科和鸢尾科植物花粉产量较低,禾本科、莎草科、委陵菜属和麻黄属植物花粉产量适中;草甸草原区蓼科、藜科、莎草科、石竹科、狼毒属、菊科、蒿属、地榆、唐松草属植物花粉产量较高,百里香属、禾本科植物花粉产量适中。相对花粉产量可靠性检验表明,多数花粉类型相对花粉产量结果可信,但典型草原区菊科和鸢尾科相对花粉产量被显著低估,禾本科、藜科、麻黄属相对花粉产量被高估或低估;草甸草原区石竹科、莎草、唐松草属、地榆、狼毒属、百里香属相对花粉产量被高估。因此利用相对花粉产量定量重建时应谨慎。依据相对花粉产量定量重建的巴彦查干湖和好鲁库湖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表明,现在的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距今6500~5600 cal. a BP之前为以禾本科、莎草科和蒿属植物为主的草甸草原,之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典型草原,较好地修正了花粉百分比数据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