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进行的长期肥料及栽培模式定位试验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价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不同形态氮素转化的效应,比较了施用不同有机碳源对不同形态氮素被土壤固持的差异。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秸秆覆盖、长期撂荒或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与小麦-休闲一年一熟的种植方式相比,小麦-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种植方式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培养试验表明,不论灭菌与否,不同土壤培养过程中施入的硝态氮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研究条件下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硝态氮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转化无明显影响;而施入铵态氮肥培养结束后,化肥及其与有机肥配合处理、撂荒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撂荒,显著提高了土壤对铵态氮的生物固持能力,而对非生物固持影响相对较小。以难分解的小麦秸秆为碳源时,培养期间(168h)微生物对不同形态外源氮的固持率较低,且微生物对铵态氮的固持率高于硝态氮;而以易降解的葡萄糖为氮源,土壤微生物对不同形态外源氮的固持率较高,且对这两种形态氮素的固定能力相近。
英文主题词Loess Plateau;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immobi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