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疆大龙口南翼和桃树园剖面的锅底坑组,为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典型的内陆湖相沉积,为陆相环境异常期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可能。项目拟通过开展该段地层可溶有机质全组分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单体烃碳同位素以及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特征分子化石的研究,结合有机质氮和硫同位素检测等,对该地区这一关键过渡期的环境异常(如缺氧事件、硫化氢和甲烷富集等)等进行探讨,寻找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海、陆相碳、硫同位素异常的最终驱动机制和整体变化过程,为二叠纪末期陆相生态崩溃提供直接的分子化石证据。同时,拟开展的山西保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将进一步验证新疆的陆相环境异常的普遍性,并为华北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地球化学界定标准和二叠纪末期生物事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molecular fossil;Permian-Triassic boundary;Terrestrial environment;Climate change;mass extinction
项目集中开展了新疆大龙口和桃树园两条二叠系-三叠系陆相地层剖面的有机分子化石、野火事件证据和气候变化的沉积学证据的研究工作。通过新疆大龙口剖面的全岩分子化石和干酪根键合分子化石的萃取物的对比,在试验方法和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的陆相环境演变等方面都获得阶段性进展。研究结果显示,剖面全岩样品具有较低的成熟度特征,并不存在后期污染的影响;二叠系锅底坑组下部可能存在海-陆通道环境,向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相的分层水体环境,发育蒸发相沉积矿物。锅底坑组上部多期野火碳屑层与火山粘土沉积和叶肢介化石的繁盛层伴生,预示着这一时期干旱背景环境下野火事件的发育。这些证据显示出二叠纪末期气候存在逐渐变暖、陆源风化作用和营养供应逐渐增强的趋势。项目同时开展了华南海陆过渡相的碳屑层、多环芳烃化合物证据与野火事件的关联性的研究工作,和不同沉积水体环境的碳同位素梯度变化的研究工作,从二叠纪末期海相水体环境的碳同位素的异常来源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支持了新疆陆相地层的研究。项目研究过程中,发表相关论文4篇(SCI 3篇,核心刊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