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以往电生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记录之SP-激活内向电流的特点为1、具有快动力学特征(潜伏期<10ms);2、逆转电位为+20-+40mV,通道性质对以Na+为主之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透和3、不依赖于G蛋白(胞内GDP-β-S透析不能阻断SP激活电流)。因而推断SP受体除已知的G蛋白耦联的(代谢型的)NK1R外,可能还存在有离子型的SPR,即SP通过与通道紧邻的NK1R偶联而直接打开膜通道,从而产生SP激活电流。本项目拟采用NK1R与通道(Nav1.8和1.9;TRPC4和5;VRL-1等)在爪蟾卵母细胞或HEK293细胞共表达的方法,以证实和分离此种推定的离子型SPR的存在。
本项工作未能按原计划内容及技术路线完成,原因主要是实验中所得到的有关基因如Nav1.8 /1.9质量不佳。后期的工作乃转向SP对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的作用方面。现已证明10-7M(10-10-10-5M)SP明显地增强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ASIC介导的膜内向电流(pH 6.0-4.0),其特点是潜伏期短,快激活及缓慢失活动力学以及不依赖于G蛋白等。此种SP增强ASIC介导的膜电流,无论对快相或持续相均有作用。此项工作已进行了初步的报道[李梅等,Acta Physiol Sin, 58 (Suppl):165, 2006]。进一步的研究需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证实SP结合位点在ASIC上的存在。从而,支持了我们所提出的关于"细胞膜存在有两种不同类型的SP受体"的假说,即一种为已克隆的G蛋白耦联的NK1R;而另一种为SP直接作用的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LGIC)或有关膜离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