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带有极性亲水基团(如醚、羟基、酯基等)的系列烯类化合物;采用反应加工的技术路线,将合成的烯类功能单体、丙烯酸酯类或其它带反应性官能团的功能单体接枝到聚烯烃分子主链上;研究接枝反应机理及动力学,调控接枝产物的接枝率及副反应;表征接枝产物接枝链分布及聚集态结构;探讨功能单体的化学结构、接枝率及其分布等对功能化聚烯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和血液相容性影响规律;采用熔融挤出,低温拉伸方法制备微孔膜,研究接枝单体的种类、含量、组成及制备工艺参数等对微孔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的影响;探明如水解、表面接枝肝素、磷脂等表面处理与膜孔结构与尺寸的关系;找到膜孔结构、表面特性(如荷电性)对低分子透过率的影响;开展将功能化聚烯烃膜用作血液储存和输注材料、功能化聚烯烃微孔膜用作血液透析和净化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研究。为替代传统聚氯乙烯血袋提供新的途径;为研发性能好、性/价比高的血液透析和净化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blood storage;blood infusion;blood purification;reactive extrusion;hemocompatibility
本项目针对体外医用材料选用不当对患者在治病过程中产生新致病源或产生健康隐患问题,积极开展了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的本体和表面改性工作,有效提高了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的生物相容性,并对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物理、化学和生物问题,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按计划要点进行,研究内容总体上未作调整和变动。具体研究内容为 1.合成了带有极性亲水基团(如醚、羟基、酯基等)的系列烯类化合物;采用反应加工技术路线,将合成的烯类功能单体、丙烯酸酯类或其它带反应性官能团的功能单体接枝到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分子链上,有效改善了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的血液相容性; 2.采用表面接枝方法,将合成的烯类功能单体接枝到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表面上,改善了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的血液相容性; 3.采用表面改性和熔融挤出低温拉伸方法制备了微孔膜,并开展了功能化聚烯烃聚烯烃微孔膜用作血液透析和净化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4.开展了将功能化聚烯烃膜用作血液储存与输注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完善了聚烯烃接枝功能单体的机理、历程和动力学,建立了功能单体的种类、化学结构、接枝率、接枝点分布等对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化学性能、生物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的影响规律; 2.建立预辐照剂量对材料物理机械性能、流变性能及二次加工性能的影响规律;3.建立了官能团种类、接枝率与模拟生物层厚度、均一性及膜孔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4.为替代传统聚氯乙烯血袋提供新的途径;为研发性能好、性/价比高的血液透析和净化材料提供新的思路。本项目共发表论文36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文章7篇,论文他引42次,申请专利18项,授权10项,参加会议22次,国内会议17次,国际会议5次,邀请报告6次。邀请国外专家3人来华访问交流,去美国、意大利大学、研究所学术交流2次;项目实施期间,培养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培养博士生6名,硕士生4名;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