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影像学诊断都是对血管已形成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的诊断,这种诊断对整个的病程进展起不到逆转的作用,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如何能在血管尚未形成内中膜增厚之前早期发现和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积极的早期治疗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动脉粥样硬化在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之前,首先损害大血管的血管内皮功能,表现为炎症反应。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 - 1)在炎症损伤的血管内皮表面呈特异性表达,对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是采用各种程度膳食干预的日本大耳白兔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模型后,将超声微泡与VCAM - 1直接结合,在血管尚未形成内中膜增厚之前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指导临床治疗,进而预防斑块形成,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atherosclerosis;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VCAM-1;early diagnosis;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影像学诊断都是对血管已形成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的诊断,这种诊断对整个的病程进展起不到逆转的作用,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本研究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靶向超声造影技术评价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 方法 根据抗体和微泡的体积比将靶向造影剂分为3组,采用静电吸附法制备并检测微泡大小、形态和荧光亮度,流式细胞仪检测靶向造影剂的体外稳定性。60只3月龄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①高脂饮食+注射普通造影剂组(A组);②高脂饮食+注射靶向造影剂组(B组);③高脂饮食+注射生理盐组(C组);④普通饮食+注射普通造影剂组(D组);⑤普通饮食+注射靶向造影剂组(E组);⑥普通饮食+注射生理盐组(F组)复制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进行靶向微泡的血管造影,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靶向微泡的体内稳定性;行颈动脉VCAM-1靶向超声造影和普通超声造影,应用定量分析软件获得血管内中膜造影剂峰值浓度(PSI)、达峰时间(TTP)和平均滞留时间(MTT)等参数;RT-PCR检测血管壁VCAM-1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静电吸附法可将VCAM-1抗体与SonoVue两者结合,VCAM-1抗体与SonoVue按11比例配制的最佳。体外实验中,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剧烈震荡前后VCAM-1抗体携带率无明显变化(78.2 %±4.2% vs 76.3%±3.6%)。体内实验中,可见大量靶向微泡在受损血管内膜处黏附,未见靶向微泡在正常血管内膜处黏附。与对照组比较,靶向PSI、MTT在早期动脉硬化组明显增加( P < 0.0001);靶向PSI和MTT与VCAM-1具有正相关性(r = 0.803,r = 0.815,P均 < 0.0001)。结论 静电吸附法可以制备VCAM-1抗体靶向微泡,并与受损血管内膜特异性结合,且体内、外均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VCAM-1靶向超声造影对于无创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