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北黄海亚历山大藻藻华动态及其对养殖贝类食品安全的影响
  • 项目名称:北黄海亚历山大藻藻华动态及其对养殖贝类食品安全的影响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6100
  • 申请代码:D06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于仁成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有毒有害藻华是当前沿海各国密切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黄海海域是陆架包围的半封闭浅海,也是我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区,所养殖的双壳贝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近年来,黄海海域开始出现有毒亚历山大藻藻华,养殖贝类中也常常检测到麻痹性贝毒毒素的污染,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还多次发生麻痹性贝毒导致的食用贝类中毒和死亡事件。这些发现是否表明黄海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更多有毒藻华发生、使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增加,值得密切关注。本课题拟重点针对北黄海贝类养殖区开展研究,明确麻痹性贝毒产毒藻种类组成和产毒特征,掌握贝类养殖区邻近海域亚历山大藻藻华分布及其生消动态过程,了解亚历山大藻在黄海生态环境演变背景下的长期变动趋势,分析有毒藻华影响下黄海海域养殖贝类的食品安全风险,为预测和防范有毒藻华危害、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北黄海是我国近海重要的贝类增养殖海域,贝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近年来,该海域多次出现有毒亚历山大藻藻华,在养殖贝类中也常常检测到麻痹性贝毒毒素,这些现象反映出北黄海海域有毒藻华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水产品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值得密切关注。本课题重点针对北黄海贝类增养殖海域,拟通过现场调查和模拟实验研究,查清该海域有毒藻种及其生长和产毒特征,掌握典型贝类增养殖海域有毒藻华的分布状况和动态过程,了解有毒藻华的长期变动趋势,分析有毒藻华影响下黄海海域养殖贝类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四年来的研究工作,项目建立了中国近海两种有毒亚历山大藻和麻痹性贝毒产毒相关基因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以及针对常见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与液-质联用分析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初步揭示了北黄海贝类增养殖海域有毒亚历山大藻种类组成情况和养殖贝类染毒状况;基于qPCR检测结果和毒素分析结果的对比,确认了两种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fundyense 和A. pacificum)是调查海域春季甲藻藻华期间麻痹性贝毒毒素的主要来源,首次给出了黄东海春季甲藻藻华高发期两种有毒亚历山大藻的分布状况;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分析了PST毒素在虾夷扇贝体内的累积、分布和转化情况,发现虾夷扇贝易于积累麻痹性贝毒毒素,毒素在肾脏等内脏中含量最高;此外,还针对黄东海海域亚历山大藻孢囊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已发表论文6篇,完成论文2篇,基本完成了项目研究任务,实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相关结果为监测和防控北黄海海域的有毒藻华、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9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于仁成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