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输尿管抗反流功能及USMCCa2+动员信号通路研究
  • 项目名称: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输尿管抗反流功能及USMCCa2+动员信号通路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1485
  • 申请代码:H051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庆伟
  • 负责人职称:副主任医师
  • 依托单位:郑州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有效持久保护上尿路是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NUTD)基本治疗原则,但仅消除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继发性尿动力学高危因素,不能完全阻断反流性上尿路损害发生。本项目应用输尿管动态尿动力学检测技术,对猪NUTD进行输尿管功能评估,了解其发生反流性上尿路损害输尿管自身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尿动力学高危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其发生反流性上尿路损害提供新的思路。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UTD输尿管平滑肌细胞(USMC)Ca2+动员相关粒子通道和受体(L-VDCs、BKca、SKca、Clca、IP3R和RyRs)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成像技术动态检测NUTD的USMC 钙信号变化和其相关通道和受体调节剂对钙信号和收缩的作用,以探讨NUTD的USMC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为主动有效预防其发生反流性上尿路损害和阻断其进展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结论摘要:

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NUTD)是指任何与排尿有关中枢和神经受到损伤导致的尿路功能障碍。有效持久保护上尿路和提高生活质量是NUTD基本治疗原则。目前仅消除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不能完全阻断反流性上尿路损害发生;自我清洁间歇导尿(CISC)或联合肠膀胱扩大术(ECP)是该类患儿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并发症,膀胱发育和生活质量不清楚。本研究成功建立NUTD动物模型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测定,观察输尿管功能和形态学改变,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输尿管平滑肌细胞(USMC)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L-VDCC)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发现动物模型建立后早期(2月),NUTD组表现为逼尿肌无收缩,但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按体重等速持续静脉滴注生理盐水,30min内产生尿量在NUTD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NUTD组家兔左侧输尿管蠕动次数显著低于另外两组。光镜下NUTD输尿管除外膜有不同程度充血和炎细胞浸润外,其余各层无明显变化。NUTD组USMC中L-VDCC mRNA表达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平均下调约0.4倍,蛋白表达也显著下调;Bkcaα 和Bkcaβ mRNA表达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平均分别上调约2.89和4.59倍,蛋白表达也显著上调。该研究提示输尿管自身原发功能障碍在上尿路损害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且其在未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病理改变时已经发生,原因为USMC中L-VDCC表达水平下降及Bkca表达水平升高,导致其兴奋性和收缩性受到抑制而降低。该研究有望为有效预防其发生反流性上尿路损害提供一种新途径。此外,本课题另一研究表明,膀胱顺应性(BC)可影响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NUB)患儿CISC的并发症及其膀胱发育,低BC患儿膀胱发育多进行性恶化,应严密监测;ECP联合CISC可显著改善NUB患儿尿动力学参数,但术后Qualiveen生命质量仍较低,需要更有效治疗方法;NUTD患儿BC随着膀胱充盈发生变化,充盈中、末期BC降低和充盈早中末期△Pdet升高是NUTD发生上尿路损害的相关因素,且充盈中、末期△Pdet能更准确地预测NUTD发生上尿路损害;相对其它ECP术,去黏膜带蒂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联合髂腰肌盆底肌加强术可显著改善NUTD下尿路尿动力学参数,具有更少并发症和更满意疗效。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3
  • 1
  • 0
  • 1
  • 0
相关项目
王庆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