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面向微注射的细胞力学建模、表征与参数优化
  • 项目名称:面向微注射的细胞力学建模、表征与参数优化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1175278
  • 申请代码:E0501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吴丹
  •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本项目以生命科学研究中转基因动物细胞微注射为应用背景,针对目前机械损伤大、细胞成活率低、操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对细胞的力学建模、表征及微注射参数优化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基于细胞膜独特的双亲性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提出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构建一种新的细胞力学模型,用以在分子层面研究细胞膜体系的动力学性质和微观状态,获得细胞表面张力、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的表征方法。基于细胞力学模型,研究微注射过程中细胞被外力作用后的力学响应和变形行为,定量分析注射力等微注射参数与细胞变形之间的关系,实现参数优化,并从理论上揭示微注射时细胞膜的破裂机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微注射实验系统,进行斑马鱼晶胚微注射实验,验证和完善细胞力学模型,并应用于转基因斑马鱼生物学研究,成倍提高细胞成活率和操作效率。本项目成果将极大地促进微注射技术和细胞生物力学的发展,并为生命科学前沿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分析和实验技术支持。

结论摘要:

本项目以生命科学研究中转基因动物细胞微注射为应用背景,针对目前机械损伤大、细胞成活率低、操作效率低的问题,研究细胞力学建模、表征及参数优化方法与技术,并将此扩展到从纳米结构向细胞导入外源物质,深入分析纳米-生物界面,研究细胞力学行为,优化实验参数,以降低细胞损伤。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DPD)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细胞力学模型,即细胞微结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并以细胞骨架为基础,引入交联蛋白、分子马达等微结构以及解离/反解离、聚合/解聚合、折叠/解折叠等生理过程。对比细胞模型与实际细胞的粘弹性,结果表明细胞模型能很好地模拟细胞的动态力学性能。(2)利用所建立的DPD微结构模型和基于能量法的连续介质模型,研究了微注射过程中细胞的力学行为。通过建立显微注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方程,采用拉格朗日极值原理和瑞利-里兹(Rayleigh–Ritz)方法进行求解,得到了细胞变形以及注射力、注射距离等参数间的关系。该模型可以有效避免建模过程中的人为估计和经验推测,更加准确地反应细胞的力学行为。提出了细胞受损伤的评价标准,并利用细胞微结构模型,探究了微注射过程中降低细胞损伤的方法。结果表明较小的注射针半径,更尖的注射针以及较大的注射速度能减少细胞的损伤。(3)建立了斑马鱼胚胎细胞显微注射硬件系统,完成了对显微注射仪的速度、位移的定量控制。研究了不同针尖半径、针尖形状、注射速度、角度以及水平偏移下,斑马鱼胚胎显微注射实验中细胞的变形,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推断出斑马鱼胚胎细胞符合“外部壳-内部液体核”模型。(4)提出了不同表面形式的纳米探针在刺入细胞膜时的纳米-生物界面模型亲水表面的纳米针在进入细胞膜时会形成一个亲水孔;而疏水针则会形成一个T字形形状。轴向针和随机针能有效降低纳米针刺入过程中对细胞膜的损伤。发现配体对碳纳米管进入细胞的影响配体分子的数量越多,碳纳米管进入细胞膜的穿透率越低。均匀分布的配体布局形式能避免进入过程中纳米管的转动,因而具有更高的穿透率。并且选择长度较短,刚度较小以及疏水性的配体分子都能提高其进入细胞膜的效率。本项目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微操作技术和细胞生物力学的发展,并为生命科学前沿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分析和实验技术支持。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0
  • 1
  • 1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60 会议论文 2 著作 1
吴丹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