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胶北前寒武纪高压与低压麻粒岩的成因关系研究
  • 项目名称:胶北前寒武纪高压与低压麻粒岩的成因关系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402008
  • 申请代码:D02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周喜文
  • 负责人职称:博士后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前寒武纪高压基性麻粒岩与中低压泥质-花岗质片麻岩/麻粒岩混杂共存现象近来受到了普遍关注,本项目选择胶北地区对此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以锆石微区岩相学和定量相平衡计算(THERMOCALC)为主要手段,对胶北地区共存的高压基性/泥质麻粒岩(带)与低压泥质-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带)开展深入研究。查明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探测变质锆石中包裹的早期矿物组合信息,确定区内的低压变质岩石是否曾经历过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通过定量计算某一特定成分岩石(基性/泥质)的PT视剖面图,确定区内高压与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与PT演化轨迹。结合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体系原位定年结果及其它方面信息,最终确定胶北地区高压与低压麻粒岩(带)之间的成因关系,探讨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完整的构造热演化过程。

结论摘要:

本项目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胶北地区共存的高压与低压麻粒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定量相平衡研究。发现,除了东部栖霞地区存在高压麻粒岩外,在西部平度-莱西广大低压麻粒岩分布区,也存在残余的高压麻粒岩体。经过THERMOCALC程序计算,这些麻粒岩都具有顺时针样式的PT演化轨迹,峰期后存在近等温降压(ITD)过程,晚期存在明显的近等压冷却(IBC)过程,反映其成因与陆陆碰撞造山过程有关。通过开展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体系定年和锆石SHRIMP U-Pb体系定年,发现高压麻粒岩的形成时代早于低压麻粒岩。综合各种信息,可以认为目前胶北地区的低压麻粒岩很可能是由早期的高压麻粒岩退变而来,即二者属于同一次造山旋回的产物。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周喜文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