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滩地植被建设前后钉螺种群生理生态、多样性和流行病学特征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血吸虫病唯一寄主- - 钉螺的种群发生、发展及衰退的内在机理;阐明钉螺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植物次生代谢等生物因子、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种群性状分化的数量特征、种群稳定性指标及遗传结构特征;揭示钉螺群体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重点研究滩地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动态过程及钉螺种群生态特征、滩地抑螺防病林环境因子特征及其对钉螺种群动态调控机制、滩地抑螺防病林生物要素及其对钉螺生物生态学特性影响机理、滩地抑螺防病林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螺口动力学机制,分析引起种群退化的关键生态因子、植被代谢产物,提出钉螺种群防治对策;完善钉螺种群控制生态学理论,为国家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抑制滩地钉螺进而达到血吸虫病防治之目的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Beach land;forestry eco-engineering;oncomelania snail;schistosomiasis;population
血吸虫病严重影响我国长江流域人民的身体健康,并已对长江流域近1亿人口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钉螺是血吸虫病发生、传播、流行的关键环节,没有钉螺的孳生繁殖就没有血吸虫病的流行。本项目通过多学科交叉对比研究了滩地抑螺防病林建设前后钉螺种群生理生态、滩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滩地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实施后,滩地生态环境和钉螺种群动态进行了跟踪调查,探讨了钉螺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不同植物次生代谢等生物因子、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揭示了滩地林业血防生态工程主要通过改变环境因子,从而抑制钉螺滋生的规律,阐明了林业血防生态工程通过改变滩地生态环境从而抑螺防治血吸虫病的机理;其次,重点研究了主要造林树种乌桕、夹竹桃等植物抑螺机理及抑螺主要成份,综合分析了导致钉螺种群退化的关键生态要素、植物化感、代谢产物抑螺过程机理;项目主要以血吸虫病影响最为严重的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为重点,对不同退田还湖区钉螺滋生的滩地进行了立地条件的综合诊断,对洞庭湖区潜在的钉螺分布区进行了划分,并对抑螺防病效果最为明显滩地人工杨树林的建设模式提出重要对策。最后,对抑螺防病林的多重效益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特别阐明了林业血防生态工程不仅具有抑制钉螺、改善环境的作用,而且具有显著的固碳、木材生产等高效的生产功能,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而成为生态血防工作最有效的手段和发展趋势。研究指出,基于抑螺防病林建设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是生态控制理论成功应用的范例。研究成果为国家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研究编写专著1部,并获得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引用2篇,EI引用2篇,中文核心刊物5篇;待发表论文3篇。培养硕士2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提交会议论文6篇,总体上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