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最新建成的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研究和发展地下三维(构造)地图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得到的结果,利用重新定位后的中小地震的位置寻找活动构造;通过地震震例和活动构造关系的对比,并考虑地区的浅部结构的影响,探索首都圈地区的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利用天津实验场,检验和改进所发展的方法和理论,为减轻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服务。
项目按期完成了既定任务,包括利用最新建成的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观测和分析由地震或人工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息,获取了该地区地下三维地壳结构;利用重新定位后的中小地震的位置寻找活动构造;通过地震震例和活动构造关系的对比,并考虑该地区的浅部结构的影响,探索首都圈地区的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召开了学术讨论会,拓展了科研领域和国际合作范围,逐步建立了精干的科研队伍。在项目执行期间,为探索大测深、高精度主动探测技术,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人工激发地震波实验,并对不同人工震源,如落锤(铅球)、大炮、组合小炮,可控震源车、海上气枪做了对比,得到了一批新的认识。根据野外实验结果,提出了地震雷达、量子震源、发射地震台等新概念。通过陆地气枪激发地震波实验,表明气枪震源是一种高度可重复、精确可控的绿色环保震源,地震波转换效率高,公斤级激发,百公里接收是可能的,是建立地震信号发射台的可能震源之一。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新结果,建立照亮10万平方公里地区地下结构的地震发射台已经完全具备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