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乙肝疫苗免疫婴幼儿隐匿性HBV感染的病毒学特征和家庭内传播模式研究
  • 项目名称:乙肝疫苗免疫婴幼儿隐匿性HBV感染的病毒学特征和家庭内传播模式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001269
  • 申请代码:H26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苏海霞
  • 负责人职称:讲师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接种乙肝疫苗是当前预防HBV感染最为安全、有效的措施。然而,在经过免疫接种的婴幼儿中,虽然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但HBV隐匿性感染率仍可高达到10%。这些隐匿性感染的婴幼儿是潜在的传染源和潜在的乙肝患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婴幼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具体机制和传播模式还不清楚。本项目拟通过对隐匿性HBV感染的婴幼儿从出生、接种乙肝疫苗到感染建立这一过程中血清学感染指标和病毒基因序列的动态观察和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断主要感染途径、掌握感染规律;并在同龄的HBsAg阳性婴幼儿和隐匿性感染的婴幼儿间,以及家庭内HBsAg阳性感染者和隐匿性感染者间,进行病毒基因序列的种系进化分析以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筛选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相关的病毒基因特征,探讨HBV在家庭内的传播模式,从而为阐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机制、阻断HBV在家庭内的传播提供人群研究的可靠依据。

结论摘要:

在经过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儿童中,虽然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仍可能存在较高比例的隐匿性HBV感染者。婴幼儿发生隐匿性感染,可能会终身携带HBV,并成为发生HBsAg阴性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的高危人群。目前隐匿性感染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宿主因素、病毒基因变异、表面抗体水平过低等有关。而儿童期、特别是婴幼儿期的隐匿性感染研究极少,对其感染过程和传播模式还知之甚少。本项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结合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婴幼儿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中感染指标和病毒基因序列的观察和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描述了乙肝疫苗免疫儿童的隐匿性感染现状,探索了隐匿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儿童中HBsAg阳性感染者和隐匿性感染者进行了病毒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筛选了与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相关的病毒基因特征,推断了主要的感染途径和家庭内的HBV传播模式。 本课题按照任务书中的技术路线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主要结果有(1)以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有HB疫苗免疫史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血清中HBsAg和HBV DNA的检测,9例婴幼儿发生了HBV隐匿性感染,获得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率为4.92% (9/183) ,HBsAg阳性感染率为1.62% (3/186)。(2)通过婴幼儿隐匿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母亲HBV DNA阳性与隐匿性感染有关。隐匿性感染婴幼儿的病毒载量低于HBsAg阳性婴幼儿,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基因型分布及具体的突变位点在2组感染者间无明显差异。(3)在病毒学特征方面,通过对隐匿性感染毒株C区和前S/S区序列的分析,发现感染毒株的基因型主要为C型和C/D重组型。感染毒株序列中均未发现G145R逃逸突变,在4株C/D重组型序列中发现了另一个与免疫逃逸相关的位点S143L。(4)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病毒序列的比对结果提示,母婴传播是家庭内隐匿性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C/D重组型毒株的基因重组和突变在儿童隐匿性感染机制中很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本项目的人群研究数据和结果可以为阐明儿童隐匿性感染机制、预防儿童期的HBV隐匿性感染及阻断家庭内的HBV传播提供可靠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苏海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