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新生成黑炭演化为多组分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新生成黑炭演化为多组分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21077025
  • 申请代码:B07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陈建民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污染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含有大量黑炭(soot)、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成分,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新鲜soot如何逐步附着上含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进而演化为多组分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鲜有报道。本项目使用反应式串联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Reactive-TDMA),在线观测甲烷、乙烷、丙烷及工业、家庭用天然气燃烧形成的新鲜soot颗粒吸附H2SO4、HNO3等大气污染物后,与NH3、有机胺进一步反应形成无机铵盐、有机铵盐形成大气细颗粒物的反应机理;阐明大气环境条件下,改变O3、H2O2等大气氧化性污染物浓度和在不同的相对湿度、温度条件下,soot复合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演化为100 nm以上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借助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手段, 分析soot颗粒表面形成的无机盐和有机酸等化学组分变化特征,为深入剖析我国城市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理解区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摘要:

本项目按照实施计划顺利完成。针对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含有大量黑碳(soot)、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成分,开展了实验室模拟研究,并结合外场观测研究,形成主要成果(1)利用自行研制的反应式串联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Reactive-TDMA),对硫酸三乙胺盐的开展了天然气燃烧形成的新鲜soot,在吸附硫酸气体后,通入氨气、有机胺等反应,观察到Soot表面形成硫酸盐、硫酸有机胺盐演化为多组分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2)利用自行设计研制的专用燃烧炉、气溶胶烟雾箱和先进的大气颗粒物等测量仪器,基于我国三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玉米、小麦、水稻)产量及野外开放式燃烧比例情况,给出了秸秆燃烧排放的含Soot颗粒物和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的准确定量化排放特征;(3)用电子透射电镜(TEM)、X-射线电子能谱(ESX)等手段对上海市区在收集到的83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碳质气溶胶可以分为四类有机化合物聚合体(POC)、黑碳(soot), 焦油球(tar ball)和生物体颗粒物(biogenic particle)。基于TEM-EDX分析表明,大部分颗粒物覆盖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许多颗粒中呈现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和Soot内混特征;(4)发现污染大气中雾水含有大量黑碳、无机成分及PAHs等污染物。大气颗粒物包括表面吸附硫酸的黑碳颗粒吸湿增长,在高相对湿度下作为云凝结核(CCN)形成雾。通过收集的雾水观测,发现许多雾水样品一些雾水颜色很黑,表明含有大量黑碳等污染物。上海采集的36个雾水样品的总离子浓度(TIC)呈现了强烈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的雾水平均TIC是春夏季节的3倍多。 该项研究为深入剖析我国城市含黑碳气溶胶复合无机盐、有机胺盐演化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起到积极作用,为理解区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打下基础。 本项目顺利完成,该项目至今发表标注论文SCI论文11篇,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1位博士生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一位博士后出站,培养研究生3人获博士学位、5人获硕士学位。现有5人、3人分别在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陈建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