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基于LUCC的西辽河流域人为干扰程度研究
  • 项目名称:基于LUCC的西辽河流域人为干扰程度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101553
  • 申请代码:D011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刘东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所造成的影响和变化正日益增强,科学评估人为干扰对现在和未来环境变化影响的程度以及叠加在自然变化上的幅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已成为人类对自然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能直观反映人为干扰的影响与综合结果。以LUCC为切入点,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通过对近20年典型时段的遥感影像解译,研究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识别与划分人为干扰类型;从空间结构变化、时间效应变化和利用强度变化等三个维度,建立人为干扰程度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方法,以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系统评估西辽河流域人为干扰程度,揭示流域人为干扰程度的时空异质性和变化格局;在GIS支持下,全面评估西辽河流域人为干扰的潜在风险,结合实地调研,提出基于空间合理化利用的人为干预策略,为促进生态脆弱区土地合理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信息支持与决策。

结论摘要:

本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实地调研等技术手段,通过遥感解译,揭示了西辽河流域近20年内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规律;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探讨了西辽河流域人为干扰程度的时空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分析了人为干扰的潜在风险,提出了人为干预策略。研究表明1990-2010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改变,但耕地、草地占主体、以农牧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强,景观多样性下降,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近20年来西辽河流域人为干扰程度呈增强趋势,强值区范围扩大,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干扰日趋强烈。道路干扰呈以离散的强干扰区域为中心,干扰强度向外围逐渐减弱的格局;道路干扰程度与道路密度、地形地貌和道路组成结构密切相关。西辽河流域潜在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下游,集中于地势平缓、适宜开发,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流两岸的旗县;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地势较高的旗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潜在风险程度不同,自然或半自然景观(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潜在风险高于人为景观(建设用地、耕地),西辽河流域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应坚持退耕还林(草),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强草地保护,禁止大规模土地开垦,降低人为干扰风险;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未利用土地,将保护生态和环境摆在首位的人为干预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信息支持与决策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刘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