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滇产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和熊果苷含量及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滇产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和熊果苷含量及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060341
  • 申请代码:H28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郭凤根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岩白菜是云南省内苗族、纳西族、普米族、藏族、瑶族、壮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常用中草药, 多酚类物质岩白菜素和熊果苷的含量在不同种源间差异悬殊,滇产不同岩白菜居群的根状茎中的岩白菜素含量在9.77%-3.15%之间,叶片中熊果苷的含量在6.36%-1.51%之间,两者的积累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本项目利用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优势,通过同源岩白菜的多点异地种植和同地调控种植,研究地理因子(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光照强度、光质和UV-B辐射对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和熊果苷的含量及岩白菜的生物量的影响,揭示出岩白菜素和熊果苷的含量及岩白菜的生物量对这些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丰富我们对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的认识,而且可为岩白菜的GAP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野生岩白菜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结论摘要:

岩白菜是主产云南的常用中草药,其活性成份为岩白菜素和熊果苷,长期的过度利用已使它濒危,实施其人工栽培已迫在眉睫。研究环境因子对岩白菜生物量和有效成份含量的影响机制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为岩白菜的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5地种植2种5份岩白菜属种源的方式,首次系统地研究和揭示了岩白菜的生物量和有效成份含量对不同地理因子、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1)生物量、岩白菜素株产和熊果苷株产都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岩白菜素含量与经度呈显著正相关。(2)生物量和熊果苷株产都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岩白菜素株产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熊果苷株产还分别与全钾含量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3)岩白菜生物量的积累和活性成份株产的形成需要多雨潮湿的夏秋季和晴朗干燥的冬春季。(4)建议选择丽江太安作为产业化种植岩白菜的基地。首次研究揭示了岩白菜的生物量和有效成份含量对不同相对光照强度的响应机制(1)全光照对照的岩白菜生长不良并在次年春季死亡。(2)40%光强处理在株地下部分干重和株干重上都极显著地高于30%和20%的处理,但在株叶干重上与后两者差异不显著。(3)40%光强处理在熊果苷含量和熊果苷株产上都极显著地高于30%和20%的处理。(4)30%和40%处理在岩白菜素含量上极显著地高于20%处理,但在岩白菜素株产上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建议在生产上选用30%~40%的相对光强来栽培岩白菜。首次研究揭示了岩白菜的生物量和有效成份含量对不同光质的响应机制(1)与不覆膜相比,覆盖黄膜能使岩白菜的株地下部分干重提高13.5%,熊果苷含量提高42.39%,熊果苷株产提高6.57%。(2)与不覆膜相比,覆盖红膜能使岩白菜的熊果苷含量提高15.01%,熊果苷株产提高11.84%。(3)覆盖蓝膜的岩白菜素含量比不覆膜增加6.82%,但由于其生物量骤减而导致岩白菜素株产减产。统筹考虑成本、生物量和有效成份含量,不建议在生产上覆膜栽培岩白菜。首次研究揭示了岩白菜的生物量和有效成份含量对不同增强UV-B辐射的响应机制随着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加,岩白菜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岩白菜素和熊果苷的含量则在中低剂量辐射时极显著提高,高剂量时不升反降。故不建议在栽培岩白菜时人为增加紫外辐射。已发表和录用待发表论文共4篇,培养硕士生5名,研究成果总体处在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2 获奖 3 专利 2
郭凤根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