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传递机理的分形多尺度关联研究
  • 项目名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传递机理的分形多尺度关联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51106116
  • 申请代码:E06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石英
  • 依托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多尺度复杂结构,跨度从单电池及部件的宏观尺寸,到分别具有微米、亚微米和纳米多孔结构的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的微观尺度。电池性能与部件的宏观尺寸和多孔层的微观结构均密切相关。目前成熟的宏观模型无法真实描述多孔层内的流动和传热,对整个单电池采用微观分析方法,计算量大,求解困难。多尺度关联自然成为研究单电池内传递机理的有效方法。本项目拟采用两种多尺度关联方案1.采用分形表征多孔层材料微观结构,建立微观理论模型,嵌入单电池宏观模型,实现多尺度关联;2.采用图像三维重构技术建立微观几何模型,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多孔层内的传递机理,基于参量传递技术实现多尺度关联。其次,通过电池性能测试,验证多尺度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探索膜电极多孔层微观结构对电池性能的作用规律。通过上述研究,实现单电池内传递机理的多尺度关联,探索最优的多孔层微观结构,为其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结论摘要:

质子交换膜(PEMProton Exchange Membrane)燃料电池具有常温工作和快速启动等特点[1],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PEM燃料电池具有多尺度复杂结构,跨度从单电池及部件的宏观尺寸,到分别具有微米、亚微米和纳米多孔结构的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的微观尺度。电池性能与部件的宏观尺寸有关,还与多孔层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目前成熟的宏观模型无法真实描述多孔层内的流动和传热,对整个单电池采用微观分析方法,计算量大,求解困难。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多尺度关联方法研究单电池内传递机理。采用了两种多尺度关联方案(1)采用分形表征多孔层材料微观结构,建立微观理论模型,嵌入单电池宏观模型,实现多尺度关联;(2)采用图像三维重构技术建立微观几何模型,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多孔层内的传递机理,基于参量传递技术实现多尺度关联。其次,通过电池性能测试,验证多尺度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探索膜电极多孔层微观结构对电池性能的作用规律。对第一种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曲线分形维数与饱和渗透率、有效热导率、氢有效扩散系数、氧有效双元扩散系数负相关,孔隙面积分形维数和孔隙率与饱和渗透率、氢有效扩散系数、氧有效双元扩散系数正相关;在亲水状态下,液相饱和度和憎水状态下的毛管压力与两个分形维数正相关,而在憎水状态下则呈现出负相关,并证实了憎水性的扩散层更利于燃料电池中液态水的排除。对第二种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两点相关函数和孔隙率,结合高斯随机场法和模拟退火法来对多孔介质进行随机重构,比单一高斯场法生成多孔层的三维几何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采用断层扫描后,插值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建模方案。而且,几何模型对后续的数值模拟影响较大。通过以上模型探索了膜电极多孔层微观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孔隙面积分形维数越大,气体有效扩散系数增大,扩散层粘性阻力系数降低,伏安曲线上移,电池性能提高。而曲线分形维数越大,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降低,扩散层粘性阻力系数增大,伏安曲线下移,电池性能降低。项目组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国内重要期刊论文1篇,国外核心期刊论文5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其中SCI、EI收录5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2名。通过上述研究,实现了单电池内传递机理的多尺度关联,探索了最优的多孔层微观结构,为其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7
  • 3
  • 3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7 会议论文 2 获奖 3
石英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