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30余年椒江河口水文泥沙、水下地形重复详测及新组织专题的资料;重塑河床时序形态,探讨河床形态调整临界值,分析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形态长周期和非周期调整规律,计算河床形态调整幅度,揭示底床泥沙转移规律,研究河床形态活动及对流域产流产沙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建立河床形态调整数字地形模型,预测河床形态发展;为合理开发资源及防洪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可丰富潮汐河口河床活动理论,具有应用价值。
从椒江流域、边界条件改变(人类活动作用)、河口地貌形态及水动力泥沙等环境条件的角度入手,通过1933年以来22次不同年份的水深地形测量资料数字化处理和冲淤量计算,运用GIS空间分析原理,以纵横剖面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椒江河口泥沙冲淤变化和河床形态调整过程。研究表明,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椒江河口泥沙经受缓慢冲刷、缓慢淤积、缓慢冲刷和人为加快冲刷的4个主要阶段;弯曲河段本身有着局部泥沙冲淤交换调整过程,顺直河段也具有类似于弯曲河段泥沙交换的特性;弯曲河段与顺直河段之间也存在泥沙冲淤交换现象。进而给出弯曲河段和顺直河段的河床宽深比与流域产流、产沙和潮动力(潮差)的关系式及河床形态预测数字地形模型,并对椒江河口河床形态和泥沙冲淤变化调整进行了定量预测。这不但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潮汐河口河床演变的理论,也对椒江河口的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