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我国大都市地区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演变的规律,探讨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借鉴世界各国家发展的经验,建立我国轨道交通导向型空间模式优化的基本理论,为我国在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大都市地区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的依据。从而建立起与轨道交通相藕合的空间发展模式,为我国大都市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研究总结了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以北京,广州和上海为例分析了我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向疏散,扩展和集约化方向的发展趋势。轨道交通是实现大都市地区有控制地扩散,形成大都市地区多中心体系和沿快速公共交通走廊有机生长的空间模式重要规划手段。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正由传统的"核心-边缘"的模式转换为多中心的网络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应与各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形成相互耦合的结构,"空间耦合一致度"指标可以用来测度两者结合的紧密程度。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轨道交通对人们的出行行为和城市中心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对新建和再开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接驳交通的作用,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传统"TOD"的五分钟步行距离。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也发现,为了进一步利用轨道交通所带来的效益,有关规划管理规定必须加以调整。要改变轨道交通建设仅仅作为一项"类铁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孤立看待周边建筑与轨道交通关系;采取轨道交通与地区发展整合设计的方法,联合设计是实现整合的有效措施。上海世博会的案例表明,轨道交通导向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很大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