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震旦鸦雀的种群遗传变异及历史动态系统地理学及分类学探讨
  • 项目名称:震旦鸦雀的种群遗传变异及历史动态系统地理学及分类学探讨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071901
  • 申请代码:C0402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常青
  • 依托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更新世的气候波动及其相关地质事件,对物种的分布格局和遗传特性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在不同地域和生境中的作用方式和过程存在差异。本项目以对芦苇湿地生境极其依赖的全球近危种- - 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为研究对象,拟通过mtDNA控制区和核DNA微卫星的变异分析,探讨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估计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通过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重建种群间的谱系地理格局,了解种群遗传分化过程,进而探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海平面的升降及边缘海进退等历史事件在促进物种遗传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结合震旦鸦雀种群间形态差异及生态学研究,探讨该物种的亚种分类问题,并为科学保护提出管理建议。

结论摘要:

研究以长江下游平原湿地、华北平原湿地、东北平原湿地及三江平原湿地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的13个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表型差异、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微卫星及核基因内含子的位点变异,探讨了各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了冰期气候变化及海侵和海退对震旦鸦雀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震旦鸦雀部分形态指标在种群中已产生性别分化,其雌雄个体在嘴峰长上差异显著。表型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震旦鸦雀种群的形态特征具有南方种群和北方种群的差异。 2. 震旦鸦雀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928bp,其基因组成、编码链的选择与大部分鸟类的情况相同。线粒体基因组在Cyt b 基因和12S rRNA 基因间的排列模式为RNAThr/CR/tRNAPro/NADH6 /tRNAGlu / nc/tRNAPhe,证实了这种基因的重排存在于莺科以外的鸣禽鸟类中。 3. 线粒体DNA控制区、微卫星及核基因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均显示震旦鸦雀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在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上,其南方的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而北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震旦鸦雀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呈现了典型的冰后期物种扩张的模式,其种群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12800年左右。 4. 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数据均证实,震旦鸦雀种群间已经产生了遗传分化,并形成了震旦鸦雀的南方种群和北方种群。微卫星变异分析推测震旦鸦雀种群的分化时间发生在距今19000左右;线粒体控制区单元型多样性及其分布,推测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的震旦鸦雀种群,在末次盛冰期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5. 基于核基因内含子变异的种群历史动态的分析表明,震旦鸦雀的有效种群大小在距今约32,500年前有较快的增长,而在距今11,000年以后,其有效种群大小基本不变,末次盛冰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震旦鸦雀种群的分布,但对种群数量动态产生影响不是很大;海侵与海退可是影响震旦鸦雀的种群动态的主要的因素。 6. 根据震旦鸦雀种群的形态及遗传分化,建议将分布在华北地区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和沿海地区的种群作为指名亚种(P. h. heudei),将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及内蒙古东北部的作为黑龙江亚种(P. h. polivanovi),在保护上这2个亚种应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进行管理。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常青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