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农地被征用,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利用成为农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集体土地在城市建成区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大量存在的现实和金融危机下腾笼换鸟的客观要求,使得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利用不但关乎农村发展和集体收益,更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关键。转型背景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间绩效与利用机制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本次研究拟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城镇内部或边缘的典型村庄为例,通过对宏观实体空间和微观行为空间的考察,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分类空间绩效特征、影响和土地利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在转型背景下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启动的"二次城市化"提供直接指导,也为其他后发地区提供一种可选择和借鉴的模式。
Village Researved Land;land use output;land use mechanism;Actor Network Theory;Pearl's River Delta
2009年下半年以来,项目组根据研究设计,针对转型背景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城镇内部或边缘的典型村庄(主要以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城中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采样对象)为例,分别从宏观实体空间和微观行为空间两个尺度上研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同时探索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技术结合行动者网络等理论框架的新分析方法。 研究依据原有的技术路线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的空间绩效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分析了该类土地的利用机制。研究也进一步拓展探索了该类土地利用与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结合。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1.珠三角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上的承载的集体经济在城市内部以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土地和物业租赁为主,在城市边缘和乡镇则主要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其中又有“内生”与“外生”的区别。土地利用方式和物业出租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的优劣,区位不同的村民小组之间的收益差距很大。 2.集体经营性用地的伪国有化和破碎化导致相邻土地价值不同,土地难以进行并宗整理,开发难度加大。而土地非法与合法混杂,一方面使得对尚未处理的非法用地的处理成本更为高昂;另一方面,使得合法使用的土地所有者对周围区域的建设缺乏稳定的预期,不会进行翻修等提升财产价值的活动。加上不同行动主体的负担与收益的不平衡,使得低负担土地使用者(村民、小型作坊等)产生利用周围产权明晰的物业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顺便发财”的预期,加剧了土地的过度利用。 3.有限的收入限制了集体组织提供公共设施的能力,而高支出又刺激集体组织压缩公共空间规模,整理出更多土地出租,进一步恶化的环境拉低土地价值,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城中村多培养出以经济实力和家族在村势力为依据的评选方式,也会出现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某家族垄断的情况,导致集体经营性用地的利用往往不是从村民集体收益最大化出发,其收益分配机制也有欠公平。 研究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含会议论文)9篇,其中SSCI论文1篇、SCI论文1篇(详见附录),在审论文3篇。召开小型研讨会1次,参加国际会议1次。相关研究成果如集体土地的“伪国有化”和“破碎化”等得到了学界的一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