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血吸虫尾蚴在入侵宿主过程中会脱去尾部,但新近研究证明,曼氏血吸虫在侵入宿主皮肤时尾部并未脱落,而是随体部一起进入宿主皮肤,这种现象称为"延迟脱尾"。我们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在钻穿宿主皮肤时也具有"延迟脱尾"现象。"延迟脱尾"与感染量有关,少量感染时尾蚴在钻皮时会脱去尾部,但大剂量感染时尾蚴更易整体进入宿主皮肤。由于"延迟脱尾"时尾蚴的尾部也可进入宿主体内,因此,与未将尾部带入宿主皮肤的尾蚴相比,延迟脱尾的尾蚴在宿主体内引起的免疫应答可能存在差异。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水域中尾蚴的密度不同,人群接触疫水的方式也各异,因此感染尾蚴的量也有差异。如果"延迟脱尾"与感染量有关,那么轻度和重度感染者的免疫应答就也可能存在差异。本课题拟在我们发现日本血吸虫也具有"延迟脱尾"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延迟脱尾"现象与感染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延迟脱尾"对不同感染度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
Schistosoma japonicum;cercaria;DTL;cercarial dermatitis;early diagnosis
本课题重点研究了血吸虫尾蚴入侵宿主过程中的延迟脱尾现象及其临床意义,研究内容分为如下4个部分一、日本血吸虫尾蚴延迟脱尾现象的研究利用Franz cell装置观察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小鼠皮肤的情况,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尾蚴在钻穿小鼠皮肤时存在延迟脱尾现象,而且其延迟脱尾的比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感染尾蚴密度有关,即尾蚴密度从10 条/2.25cm2到100条/2.25cm2范围内,延迟脱尾率随着感染尾蚴的密度升高而上升,而当尾蚴密度大于100条/2.25cm2时,延迟脱尾率达峰值且不再随感染密度升高而上升。二、延迟脱尾与尾蚴性皮炎的关系研究利用日本血吸虫尾蚴、尾蚴体部和尾部分别刺激已感染过同种血吸虫的小鼠,观察尾蚴身体的不同部分与尾蚴性皮炎发生的关系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经日本血吸虫尾蚴和尾蚴尾部刺激的小鼠,其皮肤的炎性反应最重,而经尾蚴体部刺激小鼠的皮肤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显著型差异。经日本血吸虫尾蚴和尾蚴尾部刺激的小鼠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呈不同程度的红色丘疹,组织切片显示局部水肿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显示经日本血吸虫尾蚴和尾蚴尾部刺激小鼠的IFN-γ,IL-4和IL-5的含量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炎性反应主要与滞留在皮内的尾部有关。由于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5)与炎症反应有关,而IFN-γ是迟发性过敏反应的重要介质,因此,在皮内死亡、崩解的尾部引起的皮炎可能是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的结果。 三、延迟脱尾与早期诊断的关系研究鉴于尾蚴具有延迟脱尾现象,因此,推测首先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和处理的应是在皮内停留并崩解的尾部释放的蛋白组分。我们利用全尾蚴粗抗原,尾部粗抗原和尾蚴体部粗抗原分别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血清,发现最早(感染后2周)能被检出的抗体是针对尾蚴尾部粗抗原的抗体。以上结果提示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尾部抗原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四、断尾尾蚴的感染性研究本研究探讨了失去尾部的尾蚴对宿主的感染性。结果显示,正常尾蚴成功感染的平均机率为47.5%,而断尾尾蚴成功感染的平均机率为10%,且断尾尾蚴入侵宿主后仍能沿正常途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证实,尾部有助于尾蚴的钻穿行为,但失去尾部的尾蚴仍然具有感染性。因此在疫水调查或在研制以尾蚴为靶标的杀虫剂时,对失去尾部的尾蚴的感染作用应慎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