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植酸类环境友好金属缓蚀试剂自组装单层构效关系研究
  • 项目名称:植酸类环境友好金属缓蚀试剂自组装单层构效关系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21073121
  • 申请代码:B0301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杨海峰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植酸类化合物是种环境友好、无毒、价格低廉的金属绿色缓蚀剂。本项目拟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对锌、铁、镍及其铜合金表面进行植酸及其盐(植酸钠、植酸镁和植酸钙等)的单层修饰。利用超灵敏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拉曼化学成像(Raman mapping)技术以及其它表面表征技术,系统观察植酸及其盐分子的组装过程,并结合密度泛函振动计算和拉曼表面增强选律,从分子水平解析膜结构,并优化组装条件。利用腐蚀电化学测量技术(交流阻抗、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获得金属表面植酸类组装层的缓蚀机理和缓蚀效率;原位光谱电化学技术观察膜电脱附过程,了解膜稳定性;从而揭示膜构效关系的物理化学机制。植酸分子有六个非共平面的磷酸酯键,能以多种方式在金属表面吸附,有望用于改善铜杂氮环缓蚀试剂由涂层缺陷而引发的点腐蚀。通过应用SERS、Raman mapping 和电化学技术,观察植酸共吸附方式,评价其抗铜点腐蚀的性能。

结论摘要:

以4-氨基安替比林(4-AAP)、2-氨基-5-(4-吡啶)-1,3,4噻二唑(4-APTD)、5-羟基色胺(5-HT)等环境友好分子为模型分子,建立了包含金属电极的前处理方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技术、原位拉曼光谱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技术、电化学极化曲线法、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化计算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法等在内的系统研究方法,以期揭示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的行为与其缓蚀性能的关系。以铜为基础电极,通过上述系统研究方法,发现甲基咪唑(MMI)分子以倾斜构型通过S6 和 N2原子吸附,自组装成紧密有序的单分子层,有出色的抗腐蚀性能。在原位拉曼散射光谱电化学实验中,MMI分子在铜电极表面存在吸附中间态,这也有助于膜的稳定;拉曼光谱表明4-APTD分子以C2, N3和N12原子为位点以斜躺方式吸附在铜表面,交流阻抗解析发现电子转移电阻增大一个数量级。在pH=2.85条件下,半胱氨酸在铜表面有多采用顺式吸附构型,该膜在盐溶液中有最优的缓蚀性能。对于植酸及其盐的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在铁表面进行多步组装形成的植酸纳修饰层,在盐溶液介质中有更佳的缓蚀性能;(2)SERS光谱表明植酸分子在铜表面以2个磷酸根呈单层化学吸附,并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在3%的NaCl溶液中,缓蚀效率可大于80%;(3)植酸与碘离子的共存吸附机理是碘离子先吸附、植酸后吸附,构筑了稳定的双层膜,在硫酸介质中,表现出协同抗腐蚀性能,缓蚀效率优于90%;(4)电化学极化曲线表明植酸钙分子是混合型缓蚀分子,SERS光谱发现其以P-O键在铜上形成的单层膜,在3%NaCl溶液中缓蚀效率大于92%。 上述工作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另完成3篇论文的写作,其中已投稿并修改,培养了7名硕士研究生,形成了系列的研究方法,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但是关于在锌表面的植酸分子吸附观察,由于电极预处理遇到的技术困难,尚未有明确的实验结果,特别是拉曼光谱实验进展不大,研究有待后续深入。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杨海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