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形动物是一类欠了解的动物,对共栖/寄生纽虫的研究相对更为欠缺。本项目拟研究我国各海区共栖/寄生纽虫的物种组成、地理分布、区系特点及其与宿主分别格局的关系;以传统的形态学、组织学方法对发现的物种进行分类描述,以基于DNA序列的单倍型统计简约分析对近缘物种进行分子辅助鉴别,并尝试以外部形态和DNA序列为主要特征的"实用分类";通过对典型类群(卷曲科、蟹居科等)的线粒体CO1、16S、核糖体18S、28S等DNA片段测序,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特征分析,对相关类群进行分类修订,探讨纽形动物共栖/寄生现象的起源与进化格局;通过比较自由和共栖/寄生种类的形态、生态习性、生活史等特征,分析共栖/寄生纽虫的进化适应。目的在于丰富我国纽形动物物种多样性记录,为纽形动物门分类系统的厘定提供依据,为寄生现象的进化研究积累资料,为海洋动物寄生虫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Nemertea;parasitic/commensal nemertean;taxonomy;phylogeny;
本项目对中国沿海动物共栖/寄生纽虫进行了调查,结合在其他地区采集的样品对有关类群的物种界定、系统发育等进行了研究。采集的中国标本共鉴定出线纽类和蟹纽类纽虫10种,包括新种5个,国内新记录种2个;线纽类是一典型的暖水类群,东南亚海域是线纽类的分布和多样性中心,该地区至少分布有9种,且已知的全部寄生/共栖类型均分布在这一地区;线纽类的吻针可分为平滑弯曲型、平滑直型和蚀刻直型三种类型;与自由生活种和兼性共栖种相比,专性共栖/寄生种具有吻前室退化、生殖腺发达等共同特征;在线纽虫发现了位于体腹侧纵肌中的蓝染(马洛莱三色法)腺体(?),在蟹纽虫发现了通过精荚传递精子的交配方式,二者在纽形动物门均为首次发现;测定了三种寄生/共栖纽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未见与自由生活的单针纽虫在基因组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纽形动物寄生/共栖现象是多次起源。此外,在本项目的资助下,围绕纽形动物还开展了其他研究,如研究了血色喙纽虫及近似种物种界定、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发现与血色喙纽虫外形相似的异纽类至少包含9个物种;研究了香港细首纽虫的性腺发育,发现温度是调控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主要环境因子,日照时间对性成熟和产卵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