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聋一直是临床及科研实验中的难题,迄今为止,大多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内耳疾病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多集中在外毛细胞及内侧橄榄耳蜗束传出支配,但耳蜗95%以上的信息传入是靠耳蜗内毛细胞及其下的突触复合体来完成的,因此探讨内毛细胞及其下突触复合体的调节机制更为重要。内毛细胞下突触复合体又受到来自中枢的外侧橄榄耳蜗系统(LOC)调节。耳蜗传出系统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调制,但仅多巴胺只存在于LOC内。研究表明,多巴胺在谷氨酸的神经传递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以耳蜗传入突触复合体为切入点,研究多巴胺在内毛细胞下突出复合体中的调解机制,进一步阐明外侧橄榄耳蜗束系统对传入通路的调控作用,更深入的探明内耳听觉感受器的发病机制,为内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进一部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Dopamine;Cochlea;Cochlear microphonics;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多巴胺由外侧橄榄耳蜗束释放,是耳蜗内毛细胞下突触复合体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参与构成耳蜗的短反馈神经通路。多巴胺对听神经的活动具有反馈抑制性调节作用,当发生缺氧或噪声损害时,对耳蜗有保护作用。多巴胺D1、D2受体存在于多巴胺能外侧橄榄耳蜗束的终端,属于自身调节受体,对DA的释放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在缺血或噪声引起的保护机制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基金项目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全耳蜗灌流多巴胺D1、D2受体拮抗剂的技术来观察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耳蜗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多巴胺D2受体对多巴胺释放的调节作用具有频率选择性,并且多巴胺D2受体可能参与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的调节;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可以“瞬时性”阻断多巴胺对传入神经的抑制作用。基本完成了项目要求,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名,发表SCI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一篇。详细课题成果汇报如下 1)多巴胺D2受体对多巴胺释放的调节作用具有频率选择性。灌流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组灌流2h前后CAP的阈移在高刺激声频率(4, 8, 16, 24 kHz)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AP的阈移在低刺激声频率(1, 2 kHz ) 较其他两组无显著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多巴胺D2受体可能参与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的调节。灌流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组的DPOAE及CM幅度均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M的输入/输出函数曲线在各组灌流2h后均保持非线性特点。 3)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可以“瞬时性”阻断多巴胺对传入神经的抑制作用。灌流人工外淋巴液前后,CAP阈值及振幅均没有明显变化(P > 0.05)。灌流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5min后,CAP振幅增高,与灌流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灌流时间延长,CAP振幅逐渐降低,低于灌流前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