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高温高压实验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俯冲带等深部过程实验地球化学研究;(2)通过变质玄武岩体系相平衡、部分熔融和金红石稳定条件实验,限定TTG岩浆形成压力>1.5GPa(50公里),拓展了俯冲洋壳熔融条件知识和TTG岩石成因理论;通过矿物/熔体微量元素分配实验揭示TTG由含金红石角闪榴辉岩熔融产生,修正了前人TTG岩石成因模型;(3)发现全球俯冲带埃达克岩Na亏损,通过熔体-地幔反应相平衡研究和定量计算,提出熔体Na亏损与地幔Na交代耦合关系新认识,为地幔Na交代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补充和发展了熔体-地幔反应过程新知识;(4)通过氟对花岗岩相平衡影响和结晶分异实验,限定富氟花岗岩最低固相线温度490oC,揭示含氟花岗岩浆结晶分异产生低温富氟花岗质熔体,为花岗岩浆-热液过渡过程提供关键依据;(5)发表SCI论文39篇(第1作者14篇),SCI引用322次(第1作者他引75次)
Experimental geochemistry;High T-P experiments;Rutile/melt Nb Ta partitioning;Mineral/melt Cu partitioning;
本项目的研究方向为深部过程实验地球化学,具体研究了高温高压条件下Ti, Nb, Ta, Cu等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我们运用活塞圆筒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在地壳和上地幔压力、温度和氧逸度条件下开展铁镁质-中酸性岩组分体系的相平衡、矿物溶解度、矿物/熔体微量元素分配等实验工作,主要进展如下(1)在1.0 – 3.5 GPa, 750 – 1350oC 和 5.0 – 30 wt % H2O条件下开展了TiO2在长英质熔体中溶解度实验,建立了硅酸盐熔体TiO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组成和H2O关系的经验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全球TTG岩石和华北埃达克质岩石, 限定该类岩石的岩浆产生温度在750~950℃之间。(2)在1.5 – 3.5 GPa, 900 – 1350oC 和 ~5.0 – 20 wt % H2O条件下开展了Nb、Ta在金红石和长英质熔体之间系统的分配系数实验测定,建立了金红石/熔体DNb, DTa 和 DNb/DTa随温度、压力和熔体H2O含量变化的经验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计算了变质玄武岩部分熔融过程中Nb/Ta分异行为,揭示金红石是俯冲带和克拉通破坏过程中Nb/Ta分异的最主要控制因素。(3)使用新的实验方法,即Pt95Cu05为样品管和双管技术控制氧逸度,开展了系统的和精确的铜在上地幔P-T-fO2条件下(1.0 - 3.5GPa,1150 - 1300℃和fO2 = FMQ-2 - FMQ+5)地幔矿物和熔体之间分配系数测定,结果表明,Cu在地幔硅酸盐矿物中是高度不相容的。橄榄石/熔体DCu<0.12, 斜方辉石/熔体DCu<0.10,单斜辉石/熔体DCu<0.20,石榴子石/熔体DCu<0.05,尖晶石/熔体DCu<0.8。应用这些新的分配系数,阐明了Cu在地幔部分熔融和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并限定原生弧岩浆(MgO>8%)的氧逸度可以高达FMQ+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