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烃源岩的孔隙结构制约着孔隙流体的运移特征,纳米孔隙(孔径在0.5-100 nm之间)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对烃类分子的赋存形式和运移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将在粘土矿物表界面特征、油气地球化学前期研究基础上,以东营凹陷沙三段和沙四段泥质烃源岩为例,利用显微观察和微束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两层段烃源岩的成岩规律和主要纳米孔隙类型,利用探针吸附等温线测定等手段表征纳米孔隙的孔径分布、孔隙表面极性和能量特征。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埋深的钻孔岩心样品和生排烃模拟实验样品,探讨纳米孔隙类型、孔径分布、表面极性、表面能量等特征的成岩演化规律及其成岩作用原因。探索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计算烃类分子在特征形态纳米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和能量状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实时观测烃类在微孔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的吸附行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纳米孔隙成岩演化的石油地质学意义。
英文主题词Nanosized pore; diagenesis; primary migration; muddy source 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