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通过对一个关键地域长时段的政治地理过程的考察,检讨中国传统政治地理的一些运作规则和深层观念。课题以汉、淮流域为空间范围,综合运用地理学、历史政区分析、集成方法与先秦史考证技术,研究空间要素与政治运作间的互动模式。汉、淮流域作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间的桥接地带,在中国历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作用十分微妙,就这一区域在不同临界条件下的政治内涵展开分析,对探索中国传统的政治地理思路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以往历史政区研究偏重史学考证与归纳,本课题从现代政治地理学的概念系统出发,以自然地理环境复原为基础,对先秦时期汉、淮与黄河、长江流域地缘关系时空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地貌条件下政区出现的发生学特征;进而考察流域中不同区位的政区在各种政治环境下的角色差异,分析传统社会惯行的空间政治机制。这一研究对于探讨中国本土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对于揭示中国深层的传统文化心理,对于当前行政区划改革都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Basin;History;Political Geography;Operation;
项目依照最初设计,对流域地缘关系过程、流域政治的运行机制、流域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地理思路三方面展开研究。基本完成了流域地缘关系早期建立过程基本时空序列的梳理。通过一系列以大河干流流经地带为主体的流域内、流域间地缘关系过程研究,基本建立起先秦秦汉大地域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流域”发展为具有政治内涵的“区域”,各“政治区域”再演进为层级“政区”,进而成为大地域国家“领土”的时空过程主干架构。同时,项目从政区与地理单元耦合机制、水路交通线与政区治所区位的关联机制、三角洲地区小尺度政治运作机制等方面研究了流域政治运行机制的一些特征。并依托大别山区内的黄冈浠水和南岭山区内的郴州宜章初步展开区域综合研究尝试,通过大尺度、长时段的比较研究抓取中国传统政治地理思路。项目组在各地进行田野调查14次,初步形成了南岭历史地理田野资料库。举办学术会议1次;与地方共建工作站1个;项目组成员赴日本学术交流1次;培养研究生4名,其中2人已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另2人正以此开展博士论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