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新修复模式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 项目名称: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新修复模式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1701
  • 申请代码:H06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张世民
  •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是创伤骨科领域的新概念,特指"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又称"恐怖三联征"或"可怕三联征"。国外多采用Pugh治疗模式经外侧入路,切除桡骨头后,显露固定冠突骨折,再处理桡骨头骨折(假体置换占80%),修复外侧副韧带,如仍不稳定则加用铰链外固定架。桡骨头假体置换能为肘关节提供即刻的支撑稳定,但缺点是其圆形形状与正常桡骨头的椭圆形结构并不完全适配,且价格昂贵。申请人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治疗模式从后正中切口显露内外侧结构,固定冠突骨折,修复外侧副韧带,以"桡骨头骨折内固定+内侧副韧带修复"代替假体置换,已成功应用于少量病例。本课题拟采用新鲜尸体肘关节标本,开展骨韧带结构的序贯破坏和重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对比新治疗模式与原Pugh模式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对深入认识其损伤病理、探讨新的修复重建方法,促进我国肘关节创伤的研究进步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是创伤骨科新概念,特指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但往往包含更复杂的韧带软组织损伤。国际上多采用Pugh等(2004)提出的治疗模式,进行桡骨头的假体置换。但采用圆形的桡骨头假体代替椭圆形的天然桡骨头,二者并不匹配,缺乏长期随访效果。本课题提出保留自身桡骨头,用桡骨头骨折的精细内固定结合内侧副韧带修复,来代替桡骨头假体置换。该课题为临床基础研究,包括以下内容肘关节三联征尸体标本模型建立;切断不同的骨韧带结构后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桡骨头骨折内固定与桡骨头假体置换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内固定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1)前关节囊的作用通过对8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前方关节囊对肘关节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辅助保护作用,可以分散肘内、外侧副韧带所承受的应力。(2)肘关节前方入路三联征损伤的均为肘关节前方结构,通过解剖30例正常成人肘关节标本,发现肘关节前方入路能够充分地暴露出肱骨小头、部分肱骨滑车、桡骨近端和尺骨冠突,方便进行骨折的内固定。其中肱二头肌腱是肘关节前方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肘前血管神经以其为参照,可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3)桡骨头骨折块特征采用图像叠加融合法,研究桡骨头骨折块粉碎程度和位置特点,发现粉碎的桡骨头骨折块大多分布于前臂中立位的前外侧,多数具有2-3个骨折块,属于Mason分型的II型/III型。(4)内固定与假体置换的生物力学对比采用6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制造“MCL损伤、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三联征模型”,对比“单纯桡骨头置换”和“桡骨头内固定附加MCL修复”两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经5种工况、5种修复方式的对比,发现“修复冠突+桡骨头内固定+LCL+MCL”和“修复冠突+桡骨头置换+LCL”两种治疗模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5)分类亚型与临床应用根据对1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损伤特征分析,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如否,将其分为2个亚型,I型(MCL完整)损伤程度轻,可以保守治疗,II型(MCL断裂)损伤程度重,需要手术治疗。经双切口“内固定+MCL修复”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功能效果。肘关节三联征损伤可分为轻重2个亚型。采用“桡骨头内固定+MCL修复”的治疗策略,能有效恢复肘关节稳定性,取得良好的功能效果,减少假体置换的相关并发症,适用于青壮年患者。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7 会议论文 13
张世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