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发育的大规模逆冲及走滑断裂控制了该地区新生代以来的变形样式以及变形幅度等。高原周边山前盆地发育的白垩纪-新生代沉积序列连续记录了西构造结相对于欧亚大陆及塔里木盆地的运动过程,成为解决西构造结相对稳定大陆及地块的运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纽带,也是本项研究的切入点。本项目拟在生物年代及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帕米尔高原东、两西侧(特别是高原西侧)发育的齐姆根及Darvaz-Obihingo白垩纪-新生代剖面开展构造古地磁学研究,获得帕米尔高原相对于欧亚大陆及塔里木地块发生的构造旋转量及其相应起始时代,从而为高原运动演化提供定量约束。
Pamir plateau;Biostratigraphic dating;Paleomagnetism;Tectonic vertical-axis rotation;Kinematic evolution
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及持续北向构造挤压影响,帕米尔高原及周边发育的一系列大型逆冲、走滑断裂控制了高原及周边地区新生代以来发生的构造旋转变形方向及变形量等,而帕米尔西构造结周边沉积盆地内发育的上白垩统-新生代沉积序列连续记录了西构造结相对稳定欧亚大陆发生的运动学过程。 本课题分别通过对青藏高原最西端帕米尔西构造结东侧塔里木盆地以及西侧塔吉克盆地发育的上白垩统-新生代沉积序列开展的生物地层年代学及古地磁学综合研究,定量揭示早新生代以来帕米尔高原相对稳定地块发生的构造旋转变形方向及变形量等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西昆仑山地区齐姆根新生代沉积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自晚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及中新世相对稳定欧亚大陆分别发生了-9.1±6.8°,4.2±7.0°,8.5±3.4°及-3.3±8.1°旋转变形;(2)结合前人观测结果,可以得出帕米尔高原的运动学演化过程与Cowgill(2010)提出的“半马蹄形山弯构造”的演化模型相一致。即在高原西侧,由于岩石圈变形导致呈线性发育的造山带在北向挤入过程中发生“放射状逆冲”构造;而在高原东北缘,在喀什-叶城构造转换带(KYTS)作用下,发生大规模走滑活动从而导致高原东、西两侧是一个非对称的演化模式。同时也表明KYTS的走滑挤压活动很可能开始于早中新世甚或更晚;(3)高原东、西两侧研究地区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构造挤压弱变形,这种构造挤压弱变形方向表现为不同沉积剖面的磁化率最大轴方位(K1)的优选分布与压应力方向相垂直,并且与局部构造线延伸方向一致;所有剖面AMS结果都显示为典型的压扁状沉积组构的特征,同时个别剖面表现出“铅笔状”组构的特点,暗示了这些剖面所经历的构造挤压强度稍大于其它研究地区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