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水稻土可持续利用机理研究五千年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质量比较
  • 项目名称:水稻土可持续利用机理研究五千年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质量比较
  •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 批准号:40335047
  • 申请代码:D0105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4-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曹志洪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3
中文摘要:

水稻栽培在我国已有7000年以上,已发现了5-6个5000年以前的古水稻土。目前我国稻米产量占世界的40%,水稻土面积占世界的23%。国内外学者把水稻土作为一种"人工湿地"来研究,申请者主持的科技部"土壤质量演变机理与持续利用"研究(973)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旱地,水稻土是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本研究拟开展5000年股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环境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和健康质量相关指标系统比较研究

结论摘要:

我国水稻栽培已7000多年,产量和稻田面积分别占世界的40% 和23%。古今水稻土质量的比较研究、揭示水稻土起源演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阐明可持续利用机理对土壤学理论和粮食安全都有重要的价值。证明了绰墩遗址6280aBP的水稻田是迄今全球最早水稻田,提出诊断古水稻田和古水稻土的技术。获得了新石器时期"火耕水褥"- - 灌溉稻作技术的科学证据。史前水稻土表层全氮量显著低于现代水稻土,而全磷量则反之;古今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均大于同期旱地土;在种稻50年-2000年序列内,耕作年限对表层土壤有机C量影响不大,下层则随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种稻有利于土壤碳固持,上千年后水稻土仍具碳汇效应。自然肥力试验表明根系、秸秆和稻谷的产量均随着植稻年限延长而提高,佐证了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发现新石器时期水稻土PAHs污染物含量达56.0μg kg-1,明显高于同期旱地,91% 是2-3环的萘和菲,证明其PAHs源于稻草秸杆的田间焚烧。当种稻长达700年或以上时才有游离铁在剖面上明显淀积。随植稻年限延长水稻土产甲烷潜势呈下降趋势,史前水稻土最弱、并失去了硝化功能,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也是在种稻700 年后才有区分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58
  • 33
  • 0
  • 0
  • 0
期刊论文
曹志洪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