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由蜱叮咬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在我国多个省市相继被发现,甚至在2010年引发河南等省区的"蜱虫叮咬恐慌"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从一些患者体内分离出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是从临床症状、血象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证据来看,很多患者仍然无法排除存在疑似无形体病感染。然而,由于国内一直缺乏病人来源的无形体分离株,成为该病诊断、治疗的主要瓶颈。为此,本研究拟在我国蜱传疾病复杂的东北林区、近几年蜱虫叮咬疫情相对严重的河南省信阳等地区,以蜱咬不明原因热病人收治相对集中的哨点医院为依托,结合先进的试验室检测技术,开展我国人群中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疑似无形体患者进行病原体分离与鉴定,以弄清我国上述代表性地区人群中无形体病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多样性,并从人群中分离到病原体,阐明其主要特征,为我国无形体病的准确诊断、疫苗研制及其防控奠定重要基础。
anaplsma;tick borne disease;ehrlichia;isolation and identificaiton;
本研究以蜱咬病人收治比较集中的医院作为哨点,重点对蜱咬患者中无形体感染情况、宿主动物及媒介携带无形体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首先基于哨点医院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抗体检测技术,研究了1105例蜱咬后就诊患者感染无形体的主要基因型别,确认了我国东北地区蜱咬患者中该类病原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后对477蜱叮咬就诊患者,通过多基因片段扩增以及测序,发现并鉴定了28例新无形体Anaplasma capra感染患者,在世界上确定了一种与已知无形体种类截然不同的新无形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12例检测阳性患者血液接种HL-60等细胞,从3个病人中成功分离到该病原体,并通过随访患者恢复期血清检测等实验,确定了这种新病原体的在人群中的存在、临床特点以及危害。其次,从800例蜱叮咬后就诊患者中,还发现了9例Anaplasma ovis无形体患者,并对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这种人兽共患病的新威胁。此外,从采集的蜱叮咬发热病例中,通过针对无形体属以及埃立克体属16S rRNA基因的通用PCR检测和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的特异性检测、全长基因检测及序列测定,确认了7例感染了迷库尔新埃立克体(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的病例,在我国首次发现这种新埃立克体感染病例。在发现上述人群感染这些无形体及一些待定无形体种和新埃立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调查,明确了我国11个省份或自治区宿主动物中三种亚型新埃立克体的广泛分布、多样性以及地区相关性;研究结果还显示了我国东北和云南等地区以及北京郊区13种共1062头家畜和啮齿类动物携带A.ovis、A.phagocytophilun、A.capra、A.marginale、N.mikurensis 以及Anaplasma spp.等多种无形体科病原体的复杂性;明确了全沟硬蜱是新发现的Anaplasma capra无形体的传播媒介。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弄清我国代表性地区无形体病感染情况、优势基因种/型别、临床诊断鉴别特征,掌握人群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更加科学的、更有针对性的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共发表标注该项目资助的论文5 篇,其中SCI 论文4篇,除1篇为第二作者外,其余均为第一、共同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影响因子共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