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性和高致死率。治疗主流是以单胺类递质的调控作为治疗靶点,这种方式的治疗仅能缓解30% 患者的症状。本团队前期课题研究电针和抗抑郁阳性药物可以影响抑郁大鼠脑神经信号通路,且二者对不同通路的影响程度不同。提示,抗抑郁阳性药物与针灸抗抑郁途径可能存在差异;此差异可能是针灸治疗抑郁症起效时间早、患者躯体化因子变化明显以及发挥西药减毒增效作用的关键所在。本课题针对与抑郁症关系最为密切的4条信号转导通路(cAMP-PKA; ERK; JNK/SAPK;PI3K-Akt),将其进行特异性阻断,采用国际公认的大鼠强迫游泳应激模型,对下列问题进行比较①评价大鼠行为学改变;②各通路中神经递质改变;③阻断后递质变化;筛选电针特异性显效途径及关键指标,旨在对比观察电针与经典抗抑郁药(氟西汀)干预抑郁大鼠信号通路效应机制之异同,揭示针刺区别于抗抑郁药的特殊机制和作用途径。
Depression;Acupuncture;Molecular mechanisms;Signaling pathway;Inflammatory cytokines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性和高致死率。近年来,脑神经信号转导通路在抑郁症发病与抗抑郁治疗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旨在对比观察针刺与经典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神经信号转导通路效应机制的异同,揭示针刺区别于抗抑郁药物的特殊机制和作用途径。现已完成研究工作。 研究采用了强迫游泳应激模型和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刺激模型,选择与抑郁症发病最密切的JNK、ERK、PKA信号通路,在不同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的作用下,观察针刺和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脑组织或血清中炎症因子、脑神经信号转导通路蛋白及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干预情况,比较针刺和氟西汀在抗抑郁效应作用途径上的异同。 研究发现针刺和氟西汀均能显著缓解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抑制脑组织或血清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且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JNK和ERK信号通路。在JNK信号通路中,针刺和氟西汀均能有效抑制模型大鼠脑内JNK信号通路活性,显著降低JNK磷酸化水平及c-jun的表达,并抑制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进而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在p-JNK、c-jun、Caspase-3表达下调作用方面,氟西汀优于针刺。在ERK信号通路中,针刺和氟西汀均可上调海马和额叶内Raf、p-Raf、p-ERK、CREB、p-CRE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抑制促凋亡基因Bad mRNA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发挥抗抑郁效应,且两种干预方法对ERK信号通路的作用差异不显著;在PKA信号通路中,针刺和氟西汀干预均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海马区和额叶区的PKA、p-CREB蛋白表达水平,且两种干预措施差异不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了针刺抗抑郁的有效性,表明针刺可在不同程度上对JNK、ERK、PKA三条信号通路的效应指标进行调控,提示针刺的抗抑郁作用途径与JNK、ERK、PKA信号通路均密切相关。此外,研究结果还提示针刺与氟西汀相比,对上述三条信号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作用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