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与其它作物相比,油菜角果易开裂,这一性状引起油菜产量的损失高达20%左右。油菜的抗裂角性受2-3个基因控制且为隐性性状,现有的甘蓝型油菜中很少有抗裂角变异。Morgan等人利用野生的含有抗裂角性状的白菜和甘蓝杂交,采用胚挽救和小孢子培养技术人工合成了抗裂角的甘蓝型油菜。本项目以Morgan提供的抗裂油菜及抗裂角油菜与目前我国推广应用的优质油菜杂交后代品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来源油菜品系抗裂角的基因型变异,筛选出抗裂角且产量和品质性状优异的品系供生产或育种上应用;明确抗裂角油菜与植株形态特征、解剖学特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活性及乙烯的关系;采用农艺和化学措施调控抗裂角油菜,阐明农艺和化学调控对油菜抗裂角的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克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为以后基因表达及转基因改良油菜抗裂角研究打下基础。
油菜角果开裂引起产量损失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本项目采用常规育种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271个正反交杂交后代F1,并通过多代试验筛选出了抗裂角、农艺和品质性状优良的甘蓝型油菜新材料3个,其中有一个品系D619于2006至2007年度参加省区试;在杂交后代品系中发现了角果发育变异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为角果果瓣不能伸长,而种子发育不受影响,角果皮因种子发育没有足够的空间供种子生长用而被撕裂;阐明了油菜角果开裂的解剖学机理,角果开裂主要与果瓣内果皮层b和果瓣边缘层(离层)木质化有关;探讨了角果开裂与植株农艺性状的关系,角果开裂与植株高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而与主花序长度、植株高度、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总角果数没有显着的相关性,与角果长度、角果柄长度和果喙长度呈负相关;农艺措施与角果开裂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此外采用degenerated primer PCR和RT-PCR的方法与角果开裂相关基因克隆进行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