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走滑伴随并制约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东北(南)方向生长,影响了中国东南部的构造活动。红河断裂带传播了高原近EW 向挤出,制约着印支、扬子和南海块体的构造演化。本课题瞄准的科学问题是红河断裂带海-陆岩石圈走滑形变时空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区涵盖了红河断裂带从海域到陆域的范围。课题将开展陆域野外地质调查和海域反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使地表露头和海域深部结构相互印证和补充;运用求解岩石圈主控方程技术获得岩石圈弹性强度挠曲形变模式;计算屈服应力场和震源机制等量刻画岩石圈的流变结构;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和由此定量计算的延伸成果研究红河断裂带海-陆岩石圈的形变属性空间展布特征、走滑方向转换时序和主控因素;解译红河断裂带海-陆岩石圈各区段构造属性异同及形变演化机制;研究鲜水河-小江断裂对红河断裂带海-陆区段走滑形变方向属性改变的影响,进而理解红河断裂带海-陆岩石圈形变属性差异对南海构造演化的影响。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thermochronology;uplift;deep structure;
红河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与南海莺-琼盆地间的“纽带”及扬子地块与印支地块的缝合线,在伴随、制约青藏高原隆升、东南向物质挤出的同时,调节着周边块体的构造演化。据DEM数据分析,红河断裂带整体上南西盘夷平面高于北东盘,而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受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走滑挤压作用使其夷平面高于南西盘140-230m;通过中高温测年资料解译,可知红河断裂带中南部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左旋转换拉张区域北移,受地层剥蚀以及断裂活动减弱等因素使得岩体冷却过程整体呈现两个阶段;综合以往研究,阐述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约束断裂带活动时限研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依据AFT等资料,推测红河断裂带于13-9Ma处于右旋走滑初始阶段;据高分比率地震及岩心资料,探明青藏高原西北缘25Ma以来存在两期隆升~23Ma-~10Ma及~5-0Ma。结合前人关于高原东缘研究,发现始新世之后青藏高原隆升表现出幕次生长特征,且高原东缘及北缘有着明显的同步性;基于高分辨率地震和重力模型分析,发现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地区地形起伏完全是由上地壳脆性变形所致;最新重力观测数据表征龙门山断裂带主体切穿岩石圈,且中北部现今地形受构造抬升和均衡抬升(30%)共同作用,而南部则是四川地块向青藏高原俯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