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水旱轮作稻田、三峡库区消落带等周期性干湿变换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系统地进行了现场汞释放通量监测。同时以野外研究点的土壤,模拟干湿交替环境,进行了各形态汞的转化、释放机制,汞在土-水-气系统的迁移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建立相关模型。结果发现,同一块水稻土汞释放通量在不同的耕作期出现显著差异,即水稻生长期稻田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最大,休闲期次之,油/麦生长期最小,但在同一地点的旱地与水田的监测发现,旱地的汞释放量明显大于水田。不同类型土壤的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有一定差异,随着土壤pH值的增加,汞交换通量值增大;对三峡库区消落带主要的土壤进行了汞的吸附-解吸试验,发现土壤对汞的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均与土壤酸碱度呈显著相关,pH值越低的土壤,对汞的吸附量越小,解吸速率越快;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汞释放量越小。汞交换通量与光照、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压相关性不明显。干湿交替变换条件下,土壤汞的形态会发生转化,并影响到汞的释放。结果可为正确估算干湿交替环境土壤向大气的年排放汞通量提供科学依据。
英文主题词mercury; release flux; dry-wet alternation; soil/air interface; water/air inte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