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微观变形机制差异可将岩石分为高孔隙性(孔隙度大于15%)、低孔隙性(15%~5%)和非孔隙性(小于5%)三种类型。高孔隙性岩石受力变形主要发生解聚(未固结-半固结)、碎裂(固结)和涂抹作用(泥质含量介于15%-40%),产生微构造类型统称为变形带。变形带类型取决于母岩性质(孔隙度、泥质含量和力学性质)、成岩程度、围压(变形深度)、温度和受力机制,同母岩相比,不同类型变形带物性差异较大,对储层非均质性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以秦皇岛柳江盆地长龙山组和下石盒子组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外观、长度、厚度、位移、间距和组合模式)、物性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类型(力学性质分类、变形机制分类、物性分类、泥质含量分类和成岩程度分类等)和成因机制,建立变形带和储层的地质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变形带对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以解决油田注采开发效果和多层砂岩储层中孔隙度较高砂岩储层不含油的现象。
英文主题词deformation bands;high porous rocks;genetic mechanism;reservoir heterogene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