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期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证候学调查及方证关联的候选基因的确立,进一步深入对冠心病不同证侯的差异蛋白表达及方证偶联的探索。以同病(冠心病)异证(气虚血瘀与气滞血瘀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同病异证之间蛋白表达的异同,寻求该证候的关键蛋白,建立一个"病-证一血浆蛋白质表达谱"和病证结合的证侯蛋白质数据库;揭示证候在蛋白水平上的生物学特征;通过比较方剂干预前后的蛋白表达,寻求方证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两者间的偶联,明确疗效基础,构建证素及方证之间差异蛋白表达的网络结构图。
coronary heart disease;proteomic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mmuno-inflammatory response;Platelet adhesion gathered
近20年来,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35-59岁人群10年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增加了26.1%,女性增加了19.0%,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尽管目前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如调脂、抗血小板集聚、血管再通治疗,每年仍有两千余万人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近年,中医药对重大疑难疾病有较好临床疗效,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之上,运用中医治疗手段或许可获得一定收益。 本课题组初步认为明确冠心病主要证侯及证侯内涵,寻求方-证的差异蛋白,明确药效基础,是指导临床治疗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思路是冠心病的证-方-效-机制研究。 1.通过文献及临床研究,揭示了冠心病的证侯分布、介入治疗前后的证侯变化冠心病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及痰浊痹阻证为主,冠心病介入术后实证(气滞证)显著减少,虚证(气虚证)显著增加。介入治疗前以气滞血瘀证显著,而介入治疗后气虚血瘀证明显,总体虚证增加。冠心病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合并糖尿病痰浊证减少,阴虚证居多;痰浊闭阻证的血脂水平最高,依次是瘀证、寒凝心脉及各虚证。实证的凝血状态重于虚证,尤以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为著。从心绞痛的疼痛程度来看,以寒凝心脉证症状最重,心气亏虚证最轻。 2.蛋白组学测试表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凝血系统、免疫炎症系统、凝血系统、脂代谢、凋亡系统。 3.临床疗效肯定的复方丹参滴丸和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探明方证相应治疗的临床优势点在生活质量、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及证侯改善等方面。 4.成功复制了心梗病证结合模型,探明了中药的心肌保护效应机制,寻找出方证相应的差异生物学标志①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中药可下调TLR4、TRAF-6蛋白表达,其机制与调控NF-B、GSK-3/-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中药可降低GMP-140、IL-1β、PECAM-1蛋白水平。 两药作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益气活血之芪参益气滴丸在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理气活血之复方丹参滴丸在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方面作用突出。 本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会议论文3篇,SCI收录文摘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