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癌转移的主要特征、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其发生机制还不清楚。申请人首次建立2株来源于PVTT的肝癌细胞系及其能模拟人癌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发现了miR-135a、CXCR4和C-kit等信号通路和分子对PVTT发生的调控作用,提出了“异位癌栓”发生新观点,探讨了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抑制癌栓生长和肝癌转移的功能与机制。并在临床上首次建立癌栓分型标准,发明了癌栓微创治疗新技术,发现术后早期抗病毒可延缓肝癌复发。上述研究对PVTT防治具有重要影响,先后发表Hepatology、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SCI论文15篇。专著1部,专利10项。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高通量芯片系统比较和分析PVTT发生中的分子信号网络变化;深入研究对PVTT发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信号通路和分子;以此探索能实现对PVTT发生进行干预的临床治疗新靶点和新策略。
hepatlcellular carcinoma(HCC);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 PVTT );mechanisms;;
该课题对肝癌门静脉癌栓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利用肝癌原发灶、门静脉癌栓、门静脉血液、周围静脉血液开展肝癌细胞系的建系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了5对肝癌原发灶与癌栓的肝癌细胞、一个来源于肝癌病人门静脉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和一个来源于肝癌病人周围静脉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的肝癌细胞“株”。同时利用这些癌栓细胞反复接种实验大鼠,建立相对应的肝癌动物模型。通过miRNA和表达谱芯片的筛选,揭示了FoxM1/miRNA-135a/MTSS1通路在肝癌癌栓形成的作用。证实了miR-135a在癌栓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标的可行性(J Hepatology 2012 通讯作者IF 9.31)。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首次发现HBV引起的肝炎炎症可以提高TGF-β信号通路,抑制miR-34a表达,增强CCL22活性,从而招募Treg细胞免疫逃逸,促进了PVTT的发生(Cancer Cell 2012, 主要临床资料贡献者和论文参与者IF=24.96)。通过对肝癌相关基因ICAM1的深入研究,证实ICAM1可能作为肝癌干细胞的标志物之一,ICAM1抑制剂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ICAM1的表达可以被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调控(Gastroenterology 2013通讯作者IF12.821)。利用全反式维甲酸成功将肝癌肿瘤干细胞进行了诱导分化,降低肝癌肿瘤干细胞分子表面标记物的比例以及上调肝脏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肿瘤干细胞的干性以及耐药性(J Hepatology 2013通讯作者IF 9.31)。通过检测14-3-3ζ在肝癌细胞及临床标本中的表达,发现14-3-3ζ通过调控HIF-1α的表达来调节EMT过程和MMP2、MMP9和VEGF的表达,进而上调了肝癌细胞的转移性能;缺氧微环境下,14-3-3ζ蛋白泛素化过程减弱,促使了14-3-3ζ蛋白在肝癌中的稳定高表达。研究结果提示14-3-3ζ可作为肝癌的预后指标及干预靶点(Oncotarget 2015, Accepted)。临床大系列乙肝相关性肝癌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术后抗病毒治疗能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同时证实短片段HBx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情况密切相关(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3通信作者IF: 18.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