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各化石地点的大规模发掘与筛洗,期望获取大量的化石标本,丰富我国相对贫乏的早中新世哺乳动物群记录,更全面的认识中中新世上猿动物群与晚中新世早期动物群。在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动物群演变规律、关键时期属种的转换事件;通过生态形态学研究、动物群生态类型分析,结合相关学科资料推断中新世不同时期哺乳动物群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完善的数据库资料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分析中中新世暖期至晚中新世早期我国中纬度地区的生态环境格局的变化,进而加深对东亚季风气候格局的形成过程的认识。
Nei mongol;Miocene;mammalian fossils;ecological environment;
内蒙古地区以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闻名,但缺乏相对完整的地层剖面以及较好的年代框架一直是限制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本课题在四子王旗大庙附近发现的较为连续的地层剖面厚度超过70米,并且含有不同时代的化石,为完善生物年代学框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磁性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大庙地区的化石层位涵盖了早中新世谢家期至晚中新世灞河期最早期(21Ma-11.6Ma),尽管时间跨度较大,且缺乏山旺期的化石记录,哺乳动物群落组成仍然较为稳定,各主要分类单元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继续关系,反应出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鹿类动物占据了大型哺乳动物的主体并且在中中新世层位发现有上猿类化石,其生态环境明显不同于现在的干旱草原而应该存在较为发育的森林,与晚中新世晚期东亚季风控制的我国东南湿润森林-西北干旱开阔草原格局明显不同,指示出晚中新世晚期我国的生态格局才出现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