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天文参考架对于天体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意义至关重大。精确地射电天文参考架的确定需要对河外射电源进行大量持续的甚长基线干涉射电观测,而对射电源光度模型的确定又是高分辨率射电观测得以应用于天球参考架精确确定的基础。我们对射电参考源的在射电干涉观测中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源模型的射电源喷流分量对应和本动模式的识别方法,这套方法可以快速客观地从海量观测数据中提取射电源光度特征,同时将甚长基线干涉的空间频域相干数据和空间域成图数据共同运用于模型的拟合,同时对于多历元观测可以自动分析并识别其线性及非线性的变化模式。这种方法将取代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方法,适应新一代全球甚长基线干涉观测对数据量和数据处理速度的要求。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甚长基线干涉的大地测量和天体物理观测,尤其是对于利用大量测地测量监测数据发掘天体物理学信息的研究很有意义。
项目主要是研究大量河外射电参考源的观测特征,提供准确的参考源位置形态模型,为精确地测定天球参考架服务。我们利用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的RDV观测数据,发展出了一种自动化快速处理海量VLBI观测数据并有效可靠地拟合射电源光度分布模型的方法,对相关数据处理算法及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信息进行挖掘。目前已完成对RDV观测射电源的光度模型和分量本动特征的全面分析,升级完善了自动化VLBI成图与分析管线程序SAND,实现了一阶线性、二阶非线性本动模式的自动识别与拟合,通过比对RDV和MOJAVE数据,筛选了1308+326和0119+115等兴趣源作为深入研究多历元类星体喷流运动和结构特征演化的样本,对射电干涉数据的反卷积算法的改进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包含研究生在内的学术队伍得到了锻炼,逐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