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碎屑记录
  • 项目名称: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沉积碎屑记录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972084
  • 申请代码:D020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伊海生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本项目提出,东昆仑山隆升的问题不解决,将直接阻碍我们对青藏高原北缘形成机制和生长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序列齐全、年代地层分辨率高,周缘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等巨型造山带所环绕,这里的新生代沉积记录可以为东昆仑山构造隆升的时序提供直接证据。研究工作拟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选取二条新生代地层序列完整的典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和完善年代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应用沉积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系统采集样品进行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分析,研究沉积砂砾岩碎屑组分在垂向剖面的变化趋势和突变事件;通过裂变径迹以及示踪同位素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对比分析,建立沉积碎屑记录与周缘造山带物源区的对应关系,提取能反映特定物源区的碎屑组分标志,揭示东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以及祁连山隆升的同步性或穿时特点,为青藏高原北缘生长及扩展历程研究提供科学证据。

结论摘要:

本项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沉积记录是周缘造山带隆升时序的直接证据。研究工作重点选择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西岔沟和长尾台剖面作为基干剖面,通过系统的薄片分析鉴定和阴极发光分析,研究沉积砂砾岩碎屑组分垂向剖面变化趋势和突变事件;同时,通过裂变径迹、锆石U-Pb同位素技术手段,建立了沉积碎屑记录与周缘造山带物源区的对应关系,反演了相邻造山带的构造抬升历史,揭示了高原北部东昆仑山地形地貌格局变化的时序和历程。从而,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及周缘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更新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约束。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约20Ma存在明显沉积转型事件,它的发生与阿尔金山脉发生幕式隆升事件存在明显关联,是青藏高原北缘构造隆升历史的一个重要界线。东昆仑山地区自中生代中晚期以来至少存在5期较大规模的构造活动事件,即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始新世至早中新世和早中新世以来,而新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隆升事件在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普遍存在,可能暗示了青藏高原多期次构造隆升的过程。且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初期,其构造碰撞效应就已经同步传递到青藏高原的北缘。同时,8Ma也是青藏高原北部乃至整个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异常活跃期。项目遵循设计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按质按量的完成了工作任务。野外工作4次,野外考察人员累计36人次,野外工作日共计113天;实测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剖面7条,累计厚度28061m;采集薄片、阴极发光、热年代学同位素等样品1969件;完成薄片磨制与鉴定698件、阴极发光薄片制作与分析137件、分离重矿物65件;完成碎屑锆石U-Pb测年5件、锆石阴极发光照相118张、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63件;完成现代湖水古盐度水化学分析78件、现代湖水碳氧同位素分析24件;完成新生代地层微量元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256件、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分析23件。为加强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资助项目成员4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次,分别邀请加尼福尼亚大学Zhao Xixi研究员、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Michael Meyer博士来华进行学术交流。资助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八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sci 3篇,中文核心18篇,提交国际学术会议论文3篇。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2
  • 3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12 会议论文 37 著作 2
伊海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