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深圳西涌海滩岩成岩机制及其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 项目名称:深圳西涌海滩岩成岩机制及其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6027
  • 申请代码:D06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孙金龙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海滩岩研究对于揭示潮间带碳酸盐的胶结成岩机理、分析古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深圳西涌湾海滩岩具有成岩连续、发育过程伴随相对海平面下降、岩层厚度大于潮差的独特特征,记录了成岩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海滩过程;且形成过程中明显受西涌湾内水动力环境变化的影响,显示出独特的成岩机制。本项目对西涌海滩岩进行多种定量手段的综合研究,在常规的地层、岩相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西涌海滩岩胶结物中指标性元素的含量分析和C/O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所获得的水动力环境对成岩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该海滩岩的成岩机制,弥补我国热带海滩潮间带碳酸盐沉积胶结研究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层学研究结果和14C AMS加速器测年所获得的高精度年代数据,分析西涌海滩岩所反映的晚全新世以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建立高分辨率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为南海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结论摘要:

本项目对西涌海滩岩进行多种定量手段的综合研究,利用岩相特征分析了西涌海滩岩的成岩作用,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了胶结发生的环境及后期淡水的作用程度。研究显示,西涌海滩岩形成于潮间带,早期胶结物可能为文石或低镁方解石。其成岩过程中伴随着该区相对海平面的稳定而缓慢的下降,导致海滩岩成岩区随潮间带一起向海迁移,同时陆侧逐渐被海滩砂覆盖,最终形成了西涌海滩岩的独特地貌特征。同时,利用地层学研究结果和测年数据对西涌海滩岩所反映的晚全新世以来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晚全新世之前存在高于现今海平面的高水位时期,并且最近2000年来该区的海平面未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是保持总体缓慢匀速下降的趋势。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 著作 7
期刊论文 22 会议论文 3 著作 1
孙金龙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