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针刺对胆囊炎相关的体表敏化穴位理化特性的影响
  • 项目名称:针刺对胆囊炎相关的体表敏化穴位理化特性的影响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072760
  • 申请代码:H2707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黄涛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病在内而形诸于外","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论述。临床上常常见到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表现为痛敏、热敏及结节等局部形态特征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经络穴位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刺敏感点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有更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从这些反应点入手,利用激光血流多普勒成像、皮肤温度、触觉敏感度测定、二氧化碳微量测定等技术定量测定针刺前后反应点的生物物理学特征和敏感区内化学物质的变化,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相关穴位和疾病的关系,建立疾病及其相关穴位的数据平台,为反应点在诊断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动物模型上,采用EVANSBLUE静脉灌注,在动物体表找到反应内脏病变的"敏化点"。并检验敏化点针刺前后生物特性的改变。以数字人技术建立敏感区三维结构模型。丰富中医经络切诊内容,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理论支撑。

结论摘要:

本项目从人体实验及临床观察等不同角度对穴位局部及所在经络皮肤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胆囊炎引起的穴位敏化现象为例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研究内容一观察针灸刺激后经穴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的变化,研究针刺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与假针刺和浅针刺对照比较,正常得气针刺后穴位及其同经脉上的穴点针刺前后TCE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可改变正常人体皮肤所在经脉的代谢。研究内容二观察针灸刺激前后局部及远端皮肤温度的变化。发现与安慰针刺相比,真的针灸刺激可提高足三里穴位局部的皮肤温度,在进行手法刺激时,操作强度较大者与引起的温度增高幅度成正比。针刺外关对手背部皮肤温度有所影响,补法刺激后,远端皮肤温度下降;而泻法刺激后,远端皮肤温度升高。似乎与古典文献的认识有所差异。研究内容三观察针刺与假针刺穴位后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针刺内关穴后,穴位所在的经络体表投射区的微血管灌注量相对下降(P<0.05),显示出经脉特异性;不同手法造成的针感不同,对足三里局部及远端皮肤的血流影响也就不同。针刺合谷可造成同侧面颊部血流升高,印证了面口合谷收的临床结果。研究内容四临床观察表明,在许多内脏疾病患者身上可发现有特殊的敏化区域,针对敏化区域进行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与传统针刺方法无统计学差异,对个别症状的改善有意义。研究内容五通过对急性胆囊炎模型动物的观察,发现有约1/10的动物可成功出现体侧高体温带,注射EVENS蓝后,模型动物背部脊椎处会出现蓝色渗出点。电针刺激后,动物进食状态有改善,存活时间延长。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1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6 会议论文 1 著作 1
黄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