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较为系统地对比研究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宜昌至大通河段干流河道冲淤规律,并与原预测成果进行了比较。1966年-2002年宜昌至大通河段河道冲淤纵向分布以城陵矶为界,表现为"上冲、下淤",平滩河槽冲淤总体平衡,"冲槽、淤滩"特征明显。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长江中下游河道原有的冲淤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的大通,河床冲淤形态转变为"滩、槽均冲",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与实测成果相比,宜昌至武汉河段河床冲刷预测情况基本吻合,武汉以下河段则在定性上有所差异;坝下游冲刷的速度和范围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这主要与三峡入、出库水沙条件较原设计成果相差较大,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活动增多和局部航道整治工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