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具有显著抗伤害性作用的特异性国产资源肽类钠离子通道调制剂(重点蝎神经毒素),研究它们对生理和病理性伤害性传入的调制作用,阐明其相关的细胞电生理、神经化学、细胞免疫组化以及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等特征与机制。利用独特的国产资源特异性离子通道配体/调制剂,推动我国的肽类动物毒素组学以及在痛觉调制方面相关靶受体与细胞分子机制的前沿研究,并为设计新型镇痛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疼痛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症多样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世界性难题。电压门控钠通道在疼痛发生和持续慢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项目着眼于钠通道相关的疼痛机制研究热点,旨在拓掘国产东亚钳蝎毒素的可持续研发,综合运用整体行为学,免疫组化,电生理记录以及离子成像等手段,利用生化分离纯化的成熟体系,结合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先后从国产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 BmK)毒液中获得BmK I, BmK IT2, BmK AS,BmK AS1、BmK αIV等多种肽类钠通道调制剂。通过行为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层面对BmK 粗毒以及上述肽类钠通道调制剂在致/抗疼痛或伤害性感受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我们筛选出极具抗伤害功效的BmK IT2、BmK AS等多种蝎毒素多肽,及具显著致痛功效的BmK I和BmK αIV,对蝎毒素多肽与钠通道相互作用提出新的解释,为新型肽类钠通道镇痛药物研发提供了系列候选分子;同时,构建了具多样病理痛表征的实验性蝎蛰痛模型,并对实验性蝎蛰诱致自发痛、痛敏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可塑性变化进行了系统探索,推进了对钠通道相关疼痛机制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