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已有的南极Law Dome冰芯和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芯以及本项目拟钻取的蒙古阿尔泰山波塔宁冰芯的稳定同位素、主要离子和微粒浓度等资料,并结合中国西部其他冰芯的相关资料,在保证不同冰芯的定年精度和分辨率等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高分辨率地重建近千年来南半球环状模和亚洲冬、夏季风演化序列。通过对冰芯资料、再分析资料和古气候模拟资料的综合研究,阐明亚洲冬、夏季风对南半球环状模的响应过程和机理,同时探讨西风带降水与季风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异同,揭示不同时段气候冷暖干湿的组合特点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ice core;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SAM;Asian winter monsoon;Asian summer monsoon;
主要围绕南极冰芯和中国西部山地冰芯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1534AD以来具有年分辨率的珠峰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资料(指示印度季风变化),结合同时段重建的具有年分辨率SAM及ENSO指数序列,利用总体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年际至百年尺度)印度季风与SAM的关系。率先在国内开展南极雪冰过量氧-17研究,系统分析了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表层雪过量17O的空间变化特征,发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过量氧-17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观测数据证实了过去同位素理论计算的结果;运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诊断了南极Dome A地区水汽输送状况,研究结果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Dome A深冰芯研究具有较大意义。较可靠地根据东绒布冰芯重建了过去1200年来的甲烷浓度变化,并通过与极地冰芯甲烷记录的对比探讨了全球大气甲烷梯度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甲烷自然源和汇的变化。尝试通过多种测年方法开展山地冰芯的年代学研究,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目前已发表标注了本课题资助号的SCI论文23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为增强冰芯研究的技术保障,项目组围绕冰芯研究需求申报了多项专利申请,目前已获批11项实用新型专利,另外申报的3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 在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各5名。课题负责人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冰芯科学伙伴计划(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Ice Core Sciences )科学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