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基本消极情绪,儿童的生气对坚持性等行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Eisenberg, 2004)。但是基于生气的趋近倾向特点(Carver, 2009),生气可能也有其积极意义,比如我们发现表露生气的儿童具有较多趋近目标的行为(He, 2010)。那么这种趋近倾向进一步反映在坚持性上,儿童生气是否对坚持性产生积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所以,本项目拟考察儿童在家长和教师评价中的特质性生气,以及中等挫折情景中诱发的状态性生气对不同目标导向(趋近和回避)下、不同趋近倾向程度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的坚持性的影响;并拟结合前额脑电非对称性(Frontal EEG Asymmetry)的趋近-回避模型(Davidson, 1990),探讨生气对坚持性产生积极作用的神经机制。本项目能够拓宽有关儿童生气及其对行为发展的积极方面的认识;可以帮助教育者扬长避短,对生气特质儿童进行有效地培养和干预。
anger;approach motivation;inhibition motivation;persistence;attention bias
本项目基于趋近和抑制动机理论,探讨儿童生气情绪发展及其对坚持性等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生气是一种趋近导向的情绪,早期生气倾向的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外向性等趋近倾向特点(He et al., 2013)。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儿童在挫折情境(玩具被拿走)中主要表现出痛苦、低生气和高生气三种情绪类型,其中低生气为主(He et al., 2013)。研究还发现,儿童在挫折情境中的生气情绪与高目标倾向的挑战性情境中的坚持性呈正相关(He et al., 2012)。不论是具有生气特质的儿童还是在挫折情境中表露出生气状态的儿童,都对奖励线索比惩罚线索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He et al., 2013)。儿童的情绪调节(负性情绪)和认知调节(执行功能)都与其坚持性发展有关,负性情绪较低且执行功能发展较完备的儿童,其坚持性发展较高(He et al., 2012)。在探讨趋近情绪(生气)的基础上,本项目进一步比较趋近与抑制气质类型儿童的坚持性特点,发现趋近儿童在高趋近水平的坚持性上表现较好,而抑制儿童在低抑制水平的坚持性上表现较好。该项目揭示了趋近动机对儿童情绪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为趋近倾向儿童的培养和干预提供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