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贝藻综合养殖是目前国际上大力推行的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浅海养殖模式。目前对于鱼贝藻综合养殖系统中鱼、贝、藻三个养殖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鱼藻、贝藻方面,而对于鱼贝之间关系研究的较少,在鱼贝搭配条件、养殖布局等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且缺乏能够有效揭示鱼贝之间关系的指示参数。本项目拟从筛选出的几种主要经济贝类的摄食生理研究入手,以贝类假粪阈值对鱼类网箱养殖水域适合搭配开展贝类养殖的前提条件进行界定;以碳氮稳定同位素作为联系纽带,在弄清网箱养鱼有机污染对周围水体及沉积物的影响范围以及网箱养殖源有机污染在各种污染来源中所占比例的基础上,甄别鱼类养殖单元产生的有机废物在贝类食物来源中的贡献。通过研究,从可行性评价、养殖空间布局、养殖效果分析三个关键环节对鱼贝综合养殖模式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鱼贝综合养殖模式。
marine fish cage culture;filter-feeding bivalves;stable isotopes;utilization efficiency;integrated aquaculture
利用滤食性贝类的摄食行为减轻鱼类网箱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是实现鱼贝综合养殖的理论基础,摸清鱼、贝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首要条件。本研究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的技术手段,室内摄食生理实验与现场实验相结合,探讨了滤食性贝类对源自鱼类网箱养殖有机物质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 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 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 y = 97.167e-0.0074x(R2 = 0.8481),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 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2)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edulis)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5种滤食性贝类对鱼类粪便、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不同种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对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对饲料的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对鱼粪、沉积物的吸收率差异显著(ANOVA, p<0.05)。5种贝类的吸收效率(AE)都与有机物比率(f)呈正相关关系;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长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会产生假粪来调节摄入的能量;在牙鲆+滤食性贝类的IMTA养殖模式中,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是比较好的候选种;3) 网箱区(离网箱边缘50m)长牡蛎的生长速度比对照区(离网箱边缘1500m)提高了近35%;残饵和鱼类粪便在长牡蛎食物来源中的贡献率分别为5.59%和29.27%。研究结果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