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城市典型地区大气PM2.5化学组成、活性氧物种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 项目名称:城市典型地区大气PM2.5化学组成、活性氧物种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3092
  • 申请代码:D030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周家斌
  • 依托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粒径分布是影响其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活性氧物种(ROS)是引起生物机体氧化性损伤的重要成分,目前在颗粒物有机组成、ROS的时间序列变化及来源解析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拟从城市不同源特征的典型地区(交通商业密集区、工业区、背景点)大气PM2.5入手,精细分析其化学组成(元素、水溶性离子、单个有机物、EC/OC),并运用实验室建立的ROS分析方法同步测定PM2.5中ROS的含量与分布。结合采样点气象条件和大气氧化能力的观测,研究ROS与颗粒物的一次物种、二次物种、大气氧化成分的相关性,探讨ROS的可能成因机理与影响因素。运用元素和分子示踪技术,通过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筛选关键性污染源因子,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分析技术定量解析关键性污染源对ROS的贡献值。这将为以后深入开展颗粒物的毒性机制与健康风险评价、有效预防和控制细颗粒物及其活性成分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大气颗粒物对于全球气候、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等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功能区青山红钢城(工业区)、雄楚大道鉴湖段(交通区)、武汉市植物园(清洁区)作为大气PM2.5的采样点,于2011-2012年在三个采样点同步完成了PM2.5样品的采集,全面揭示了城市典型地区PM2.5的化学组成(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化合物、有机碳/元素碳OC/EC),季节变化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PM2.5 的质量浓度为18.85-454.43 μg/m3,PM2.5 浓度呈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为工业区>交通区>植物园。PM2.5中9种水溶性离子总浓度范围为6.24~91.92 μg/m3,SO42-,NO3- 和NH4+在春、冬季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在夏、秋季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武汉市大气颗粒物中阴离子相对亏损,全年离子整体水平偏碱性。PM2.5中18种无机元素的总浓度为12.7μg/m3,其中Fe,Ca,Al,K,Na,Mg,Zn和Pb的含量较高。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解析了元素的来源,工业区的主要污染源为石油燃烧(11%)、燃煤(23%)、金属冶炼(16%)、扬尘(32%);而机动车(33%)和扬尘(23%)对交通区的影响较大;植物园明显受到工业源长距离输送(25%)和扬尘(32%)的影响。PM2.5中OC、EC浓度在冬季最高,在夏季最低。普遍检测出正构烷烃 (nC10~nC35)、多环芳烃、藿烷、甾烷、饱和脂肪酸(C11~C32)、二元羧酸、糖类化合物等125种有机物,综合运用了PCA、PMF、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定量解析了武汉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PM2.5的主要来源为柴油车排放 (8.48%)、汽油车排放 (2.45%)、燃煤 (4.99%)、生物质燃烧 (1.04%)、食物烹饪 (0.94%)、道路扬尘 (2.67%)、植物碎屑 (0.34%)、二次硫酸盐(10.43%)、二次硝酸盐(7.90%)、二次铵盐(7.52%)、其它有机物(14.97%)。其中,二次源的贡献高达40.8%,需要加强气态前体物的排放控制。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为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探究成霾机制,评价环境气候效应与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7
  • 1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55 会议论文 3 著作 4
周家斌的项目